第七十九章 3000次
偏厚的角化層,要更用力的刺下去。
沒有皮脂腺且無毛的皮膚,是手部解剖的特征,但也有一些特殊的人。
大量的皮紋是手部的特點。
豐富的皮膚末梢神經,它們是醫生觸診不戴手套的主要原因,這些感覺末梢神經能夠提供大量的儀器都很難得到的信息。
肱橈肌腱、撓側腕屈肌腱、掌長肌腱、指淺屈肌腱、指側腕屈肌腱等等熟悉的肌腱名稱,更是令凌然對手部肌腱的認識上升到了相當的高度……
宏觀的說,每個人都相差不多,正常人都是五根指頭,組成相當。
但在顯微鏡下,每個人的手部就大為不同了。
胖的人,瘦的人,肌肉發達者,骨頭發育不全者……
原本需要經過一次次的手術,一次次的解剖才能熟悉的過程,此時通通簡化了塞入凌然腦海中。
他從來沒想過,有人竟會解剖3000次的上肢。
更想不到,解剖3000次以后的手部醫學世界,如此的清晰。
解剖3000次是什么概念呢?
假如每天解剖兩具尸體,解剖3000次需要1500天,得5年不休息不請假的呆在解剖室里,還得有那么多的尸體給你解剖。
事實上,即使是專業解剖尸體的法醫,二三十年的職業生涯下來,也很少有解剖過3000次的,特別是考慮到新人期間的解剖數量和質量要大打折扣,正常地區的非正常死亡案件數量不足,完成3000次解剖,對于大部分的法醫或醫生都可以說是遙遙無期的目標。
歷史上,新wyn學派的老大羅基坦斯基據說完成了3萬例解剖,從1827年10月到1866年3月,用了39年。那段時間,也是人類解剖的高峰期,羅基坦斯基是專業的病理解剖學教授,他的研究方向就是解剖,他的工作就是解剖,他有一個學校的一個專業的助手和學生負責解剖,還有時值巔峰的維亞納大學背書。
在羅基坦斯基逝世差不多150年后,醫院和大學已經很少進行解剖了,大學是解剖不起,尸源的價格貴的離譜,且供應不足,每年能有200位大體老師(遺體),就自稱奢華了。
醫院一方面感覺自己不需要,也懶得安排人手去勸說家屬并實施解剖,另一方面,現代尸體解剖的結果證明,有三分之二的死亡病例與診斷錯誤有關,醫院也擔心招惹訴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