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品鑒
“他說……我喜歡十三……此為虛數,你也可以理解為站得高看得遠。”
“哈哈哈,這一解法倒是稀奇。此詞于手法上落筆精妙,以移情之法既寫出了湖光山色之美妙,又蘊含了宴飲之歡暢。下闕以歌聲為主線,寫游人盡興之趣,隱含在此處景致里,心神俱醉,放浪形骸。”
“誰家水調唱歌頭,你瞧瞧,以水調歌頭之詞牌名入詩,本是忌諱,放在這里卻偏偏令人遐想,這是……大家所作啊。再看端午當日,臨江才子們所作詩詞,兩相對比,高下立判。”
經秦老一解,董書蘭對此詞又多了兩分了解,便覺得那人……愈發的有些不清晰。
“秦爺爺,你說……有沒有人忽然頓悟的?”
“倒是有這么一個人,虞朝泰和年間著名丞相燕云川,輔佐先皇二十年,成就了史上有名的泰和盛世。燕云川生于商賈之家,不事學問而常居青樓,至二十三歲忽然開竅,閉門讀書三載,于泰和六年中舉,泰和七年中狀元,泰和八年任廬縣縣令,次年吏部考評全優,升任廬州州府知州,三年后入上京,任中書門下仆射,又三年,官拜丞相。”
“燕云川,一代傳奇啊,其子燕北溪,輔佐兩代君王,宣歷元年以六十高齡拜為丞相。而燕北溪的兒子燕師道,你知道的,如今也是樞密院樞密使,不出意外,他也將登臺拜相……一門三相,何其榮哉!”
上京燕家,如今已然是虞朝第一門閥。
秦老感慨了一番,忽然問道:“我好像聽說燕師道之幼子燕熙文,對你極為……傾慕。”
董書蘭小臉兒一紅,“托人上門來提起過……不過,我現在還不知道。”
“那孩子我見過,不錯,宣歷七年狀元,文采風流,處事穩重,頗有其祖父之風。”
“卻是……無趣,”董書蘭嘀咕了一聲,又道:“那秦爺爺您說,這傅小官,有沒有可能是開竅了呢?”
“單看這兩首詞,倒是和以前的印象截然不同。如果能靜心讀書,恐怕也能立于朝堂之上。”
董書蘭想著傅小官所做的那些規劃,還有關于稻谷畝產翻翻的言語,似乎他并未曾考慮讀書,這事兒得勸勸他。
商賈之家哪怕富可敵國,能有燕家一門三相的那種榮光么?
這個世界畢竟還是讀書人的世界,所謂萬般皆下品,利弊權衡,他也理應讀書的。
“要不我約他前來秦爺爺您看看?”
“你不會是對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