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兩百三十八章 作繭自縛
終其原因,依舊要落在銀子這兩個字上,所以燕北溪看向了傅小官。
“你寫的我已經看過,尚貴妃也已經看過,只有陛下還沒有時間去看。把你叫來不是和你討論這,而是我想問問你,你若是平陵和屈邑這兩個縣的縣令,你會如何去做?”
“揚長避短。”
“說人話!”
傅小官摸了摸鼻子,笑道:“那兩個地方我不清楚究竟有什么資源,聽你們一說想來種地肯定是沒前途的,那么為什么我們不改變一下思路?這就又回到了上,那兩個地方就不能招商引資?就不能借著商人的力量建立工坊?”
“二位大人請仔細想想,如果我是那兩地縣令,我會向朝廷申請減少商人的稅收來吸納商人們來此建設工坊。”
“那地方本來就窮,你再減免稅收……豈不是更窮?”商余問道。
“非也,商大人您想,那地方的農人本就食不果腹,如果他們進入工坊作工,一來收入會提高許多,二來可以產生更大的價值,這些商品最終會在市面上流通,在這些商品的流通過程之中,國家就能夠獲得稅收。而那些農人手里有了銀錢,他們就會消費。他們在消費的時候銀錢在市面上流通,國家也能獲得稅收。”
“這是一舉三得之事,農人變成了工人,收入增加了,生活條件改善了。商人因為稅收的減免,也因為這些廉價的勞動力,他們的商品成本隨之降低,銷路更廣,賣的更多,獲利也就更大。而第三得自然就是國家,商品的流通必然帶來貨幣的流通,稅收并不會因為那兩地的減免而變少,相反,會變得更多。那兩縣的財政同樣如此,表面看稅收減少了,但事實上一定會增加。”
“當然,至于能夠增加多少,這就和各地父母官招商引資的能力息息相關。”
商余未曾看過,對此簡單的道理依然有些迷糊,畢竟商業這個玩意兒歷朝歷代可都是處于社會底層的存在。
他的思路依然局限在農業上,而偏偏那地方的農業壓根就沒法發展起來。
莫要說憑借農業的稅賦來支撐兩地縣衙的運轉,就算一文錢不收,那兩地的農人過的依然是食不飽腹的日子。
燕北溪是仔仔細細讀過許多遍的,他開始接受這本書里的觀點,對于傅小官的這一席話心里是明白的。
只是陛下因為太后之事還未曾臨朝,他也不敢將這一政策推行出去。
當然,對于此書之政策,他也有諸多擔心,尤其是全民逐利,會不會導致農人不事莊稼?軍士不事武業?學子不思學問等等!
雖然傅小官在那書中對此也作出了解釋,并言明社會之分工只會讓各行各業更加專精,因為經濟的發展必然帶動格物的進步。
而格物的進步會產生深遠的影響,農人的生產效率會變得更高,將士們的盔甲武器會變得更好,學子們也不一定非得苦讀圣賢,他們甚至可以選擇格物之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