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2章 花籃
呂文斌就像是看走失的顧客似的撇撇嘴:“得,這種樣子的,多半是不會回來了,凌醫生,咱們做門診,天生有劣勢啊。”
云醫的規則,哪個治療組收下來的病人,哪個治療組就負責治療,所謂收治收治,就是這么個道理。
不過,因為病人與醫生的種種利益掛鉤,所以,收治病人并不能算是一種義務,而更應該看做是一種權力。
治療組想要多做手術,就要多收病人,對于正常的治療組來說,門診是收人的最好途徑了。
除此以外,就是依靠急診科轉診的病人了。
國內的醫生為什么咖位極高的情況下,還經常出門診,通常也是因為類似的制度。大咖們不光是為了自己收病人,也是為了治療組內的小弟們收病人。
小弟們自己坐診是收不到病人的,至少收不到那么多符合條件的病人。
因為醫生之間其實也是有競爭的,就好像適合切肝的病人,平均每年誕生的就是那么多,大家都是奔著好醫院和大佬去的,剩下的才會找底下沒名氣的副主任主治的看病,醫生需要的是穩定長期的病源,不能總指望傻孩子撞過來。
如馮志詳教授那樣的醫生,放在國外,可能只接受同行轉診的某一類或幾類病人了,但在國內,卻依舊要出門診。
因為國內并沒有全科醫生的制度,專業醫師之間是不會互通有無的,出門診就變成了一項基本任務。
從這一點上說,盡管網上有很多醫生都在喊全科醫生制度,但實際上,作為既得利益者的高階層醫生,對此不僅沒興趣,而且可能是持反對意見的。
因為在目前的制度下,病源是向上層聚集的,上層醫生篩選得到了自己喜歡的病源,再將不愿意做的病人釋放下去,他們等于間接掌握著病人的分配權利,對醫療體系來說,也就等于掌握了利益分配體系。
相應的,全科醫生體系卻將廣大的病人與高階醫生隔離開來了,高階醫生想得到什么病人,還得通過全科醫生的轉診。盡管說,高階醫生總是能夠通過技術來有所控制,但是,畢竟是釋放了權力。
而權力,是不會輕易被釋放的。
張安民看看凌然的臉,低聲道:“醫生都是越老越香的,凌醫生就是看著太年輕了。”
“那把老左找來門診,豈不是要擠爆掉?”呂文斌想到左慈典臉上的皺紋,又補充了一句:“最起碼應該是肝膽外科最讓人信任的醫生了。”
肝膽外科年紀最大的就是賀遠征了,但一路坦途做上來的賀遠征保養的極好,40多歲的人依舊看著年輕,和久經風霜的左慈典不可同日而語。
張安民想到此,不由一笑,又收斂笑容,呶呶嘴,意指對面的賀遠征,道:“主要是咱們的門診是普通門診。等下一次,咱們確定安排一個專家門診,情況就好多了。很多病人也不認識醫生的,還就是看著專家門診來看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