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三章、學生的分歧
暖陽當空,微風拂面,校園里游蕩著春意,綠植也感受到了召喚,幽僻小徑上也印上了三三兩兩的行人足跡。
演講結束后的一行人,逐步邁出了禮堂,孑民先生為首,仲浦先生和湯皖居后并肩行走在校園里。
迎面走來了一群莘莘學子,他們懷里夾著書本,要趕去課堂上課,見著先生和校長在,頓時止住了步子,微微行禮。
孑民先生微笑著回禮,而后繼續向前走去,若有所思的說道:
“從去年胡氏直的《文學改良芻議》一出,新文學與舊文學的討論就一直延續到現在,期間引來了不少反對的聲音。”
“反對才是正常的,不反對反而不正常了!”湯皖嗤笑道。
“皖之,你這個話說的好,文學的討論永遠沒有一個聲音,北大的辦學宗旨就是要不同的聲音!”孑民先生繼續往前走,先是肯定了湯皖的觀點。
旋即止住了步子,駐足回首,看向眾人,提示道:
“但是不可不顧忌一些老前輩的情緒,比如嚴復先生,章士釗先生,林紓先生,李石曾先生,就連吳稚輝這個人也提出了批評,就更別說你們三個人的老師太炎先生,也寫信給我,委婉的表示不可冒進!”
嚴復先生是一個資深干革命的人士,與梁任公和康師一起干過大事情,期間更是翻譯了鴻篇巨著《天演論》,提出了“物競天擇、適者生存”“時代必進,后勝于今”的救亡圖存的理論。
其作為一名大翻譯家,更是對后來的翻譯制定出了“信、達、雅”的翻譯原則和標準,乃是劉半夏的偶像。
其中信、達、雅分別對應的是:忠實準確地傳達原文的內容;譯文通順流暢;譯文有文采,文字典雅。
舉個例子:泰戈爾的《飛鳥集》中有一詩句為:Let life be beautiful like summer flowers and death like autumn leaves.
被后來的鄭振鐸先生翻譯為:使生如夏花之絢爛,死如秋葉之靜美。
其原英文詩句的意境遠沒有中譯文來的唯美與壯烈。
章士釗先生自不必說,創建的《甲寅》日刊,名噪一時,其年輕時,也是個天不怕地不怕的主,哪里有大事情發生,就必然有章士釗先生的身影。
而且,章士釗先生馬上就要來北大當教授,教課邏輯學兼任圖書館主任一職。
林紓先生是徽州桐城派文學的扛鼎人物,說來也有趣,新文化的標桿人物仲浦先生和湯皖皆是徽州人士,反而帶頭怒懟桐城派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