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章 采菊東籬下 {第三更}
皇帝也看著傅小官啊,這小子怎么的?不會寫啊?早知道不叫他去了。
想來也是,這小子就臨江一小地主,寫寫詩詞歌賦倒是極好,可這打仗的事情他恐怕所知不多。
和陛下一樣想法的人很多,傅小官的底細這些人都知道,因為他雖然人在臨江,可名動京城,如一顆璀璨的星星般陡然升起,這些人自然會探聽一些傅小官的底細。
原來這人就是個秀才出身,原來他家就是一地主,原來此子此前放蕩不羈,卻被去臨江辦差的董書蘭給打醒了,原來他是有腦疾的……
就是這樣的一個人,此刻出現在了朝堂之上,還坐在那里與十位進士同寫策論,還是關于打仗的,著實為難了他。
傅小官終于磨好了墨,提起筆來蘸了墨汁,又想了想,落筆下去。
咦,這小子開始寫了。
交白卷肯定是不行的,總得寫點什么,肯定是無法和那十名進士相比的,尤其是六大家的這幾個少年。
人家家世源遠流長,對這朝中動向不說了如指掌至少也有所耳聞。這六大家中本就有子弟在各邊軍或者是禁軍中服役,甚至有當將軍之人,對于軍事他們必然比臨江小地主知道得更多。
所以,傅小官必敗,這是包括陛下在內所有人下的結論。
不過他本不是進士,就算寫得再差也無傷大雅,皇帝虞胤如此想著。
傅小官落了筆,寫到:
建立一個長治久安的國家,靠的不是夢想,它最終必然會訴諸于血和鐵!
如何以最少的血換來最大的勝利,便是我這篇文章想要闡明的道理。
千年以降,戰爭的形勢并沒有多大的變化,勝負的決定依然是物資是否充盈,將士是否用命,平原決戰以騎兵之沖鋒為主,以步兵的推進為輔。
而小民認為,這樣的戰爭形態之下,每每攻略一城之地,便要死傷將士無數,實不可取,當作以改變。
其一,兵貴在精而不在于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