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2章 發明家的逆襲(求訂閱正版)
前往電爐廠的路上,李衛東與陸建禮閑聊了幾句,陸建禮也逐漸的打開了話匣子。
“今年這物價啊,真是長得飛快,就連焊條的價格也是蹭蹭的向上漲,我那點工資啊,留下吃飯的錢,就買不了幾根焊條了。”
“前些天啊,我給學校做了個電動上課鈴,一按按鈕自動響,再也不用手動去搖鈴了,結果學校才給我十塊錢的獎金,還不夠材料費的!”
“以前沒有‘五小活動’的時候,搞發明比現在更難,自從有了‘五小活動’以后,多少有了一點補助,雖然還是自己貼錢進去,好歹能少虧錢。”
“我們這些搞發明創造的,根本就得不到理解,平時我要是搗鼓點東西,那就被說成不務正業!我媳婦因為這事情,跟我吵了好幾次架,還回了好幾次娘家。”
“還好我的那個發明創造在國家拿了個獎,有個這個獎,至少能證明我不是不務正業,媳婦也不用總吵著回娘家了。”
從市二中到向陽鎮,二十五公里左右的路程,完全成了陸建禮的訴苦大會。
李衛東本以為,這種搞發明創造的,動手能力比動嘴能力強,應該都是比較木訥的人,卻沒想到陸建禮這張嘴,張開了就閉不上,說起來就沒完沒了。
不過陸建禮說的也都是實情,無論是在當時還是在未來,民家發明家都是不受待見的存在,作為一個民間發明家,最好的出路大概是將自己包裝成網紅,在視頻網站上做做直播,或者發發視頻。
1988年應該算是民間發明家們比較慘的一年,價格闖關導致物價飛漲,搞發明創造的成本也大幅度增加。像是電線、銅管等工業制成品,價格漲了快一倍,電子元件一類的東西,更是有錢都未必能買得到。
而且搞發明創造,也得不到周遭人的理解。在當時專利保護也就是說說而已,發明創造不能帶來經濟效益,自然也就被親戚朋友當成是不務正業。
陸建禮這種拿過獎的還好說一些,一個國家的二等獎雖然沒有多少獎金,但至少可以能夠為自己搞發明創造而正名,那些沒有拿獎的民間發明家,說不定得天天跪搓衣板。
“這個陸建禮是有些本事,畢竟十二項國家級發明專利擺在那里,不知道其他的民間發明家水平如何。”
李衛東在琢磨,要不要招募一批民間發明家,為電爐廠研發新產品。
李衛東畢竟是個重生者,他知道未來都流行哪些家用電器,他可以提供一個思路,然后讓民間發明家去制作和改進,說不定最終也能得到產品。
招來七八個民間發明家,哪怕有一個能按照李衛東的思路,做出相應的產品,那也是賺大發了!
這是一種野路子,但是對于李衛東這種鄉鎮電爐廠來說,想要快速發展,就只能走這種野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