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4章 饑餓營銷
后半夜,正是夜深人靜的時候。
陳光祖卻靠在墻邊,安靜的等待著。
墻的另一端,是一家制鞋廠,這可不是一般的制鞋廠,而是耐克的代工廠。
早在八十年代末期,國內(nèi)就有了第一家耐克的代工廠,不過這家代工廠,是合資性質(zhì)的,工廠的老板是一位臺商。
七十年代,得益于臺塑集團的崛起,可以提供大量的原材料,對岸的制鞋產(chǎn)業(yè)也隨之蓬勃發(fā)展。諸如耐克、阿迪達斯等國際品牌的運動鞋,全都在那里代工。
進入到九十年代的以后,臺商大舉投資東南沿海,很多制鞋工廠紛紛落戶這一地區(qū),國際運動品牌的代工訂單,也開始向東南沿海轉(zhuǎn)移。
臺商的制鞋廠不斷落戶,也使得本土造鞋企業(yè)逐漸開始興起,最終成為了當?shù)刂еa(chǎn)業(yè)。
然而真正能拿到耐克、阿迪達斯、彪馬這種國際大品牌的企業(yè)卻并不多。
以莆田為例,有大大小小的鞋廠3000家,但真正接耐克、阿迪達斯和彪馬這三大品牌訂單的,不到10家。
那么其他2990家該怎么生存?答案就是做山寨。
九十年代的時候,由于技術(shù)和工藝的原因,山寨廠家做的還不是現(xiàn)在拿著高仿,而是低端山寨貨。
現(xiàn)在的高仿鞋子,幾乎看不出跟正品的差別,很多高仿鞋干脆就是原廠生產(chǎn)的。
但是在九十年代,諸如用料、做工、色澤等,山寨貨跟正品的差距還是比較大的,即便是不是資深的買家,一眼便能區(qū)分出正品和山寨貨。
有需求就有市場,雖然山寨出來的產(chǎn)品質(zhì)量不佳,但賣的便宜,因此也會客戶購買。甚至有很多國外客戶,專門采山寨貨。
為了能夠盡快的把山寨貨生產(chǎn)出來,山寨企業(yè)便在三大品牌的代工里,安插了“臥底”,一旦代工廠要新款的運動鞋,臥底會盡快將鞋樣偷出來,送給山寨廠家。
所以每當有新款運動鞋問世的時候,山寨廠便會派人蹲在墻外,到了晚上沒有人的時候,臥底會將鞋樣送過來。
到了第二天,山寨的球鞋就會出現(xiàn)市面上,比原廠出貨時間還要快。
陳光祖便是東海制鞋廠派來拿樣品的,他一直等到三點多,終于等來了一聲腳步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