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6章 產業轉移(求月票)
日本經濟學家提出過一個雁行理論,其實也是在揭示制造業在全球范圍內的一個轉移過程。
進入到九十年代以后,低端制造業和勞動密集型制造業,開始向著中國和東盟各國轉移。
而這些低端制造業,以及勞動密集型的制造業,恰恰是發展中國家制造業發展的第一步。
制造業的發展是循序漸進的,一個國家的制造業,不可能一開始就做中高端,世界上所有制造業大國,都是由低端做起的。
即便是美國,五十年代的時候也在生產衣服和鞋子,在當時made in USA的鞋子遍布全球,甚至連貧窮的非洲,都是美國制造的紡織品。
從低端制造業做起,逐漸的積累資本和技術,然后循序漸進的向著中高端制造業邁進,這是每一個制造業強國的必經之路。
在九十年代初期,走上這條制造業之路的,除了中國之外,還有東南亞國家。
日本將低端制造業和勞動密集型制造業,向中國和東盟轉移,而由于泰國、馬來西亞等“亞洲四小虎”國家的開放程度更高一些,所以日本或者西方國家,對于東南亞的投資金額,也要遠遠高于中國。
按照正常的發展軌跡,東盟國家在積累了資本和技術后,便會開始產業的升級,向中高端制造業進軍。
然而一場亞洲金融危機,卻打斷了東盟國家制造業前進的步法。
亞洲金融危機爆發以后,東盟國家的制造業開始向中國轉移,失去了制造業,所謂的“亞洲四小虎”便再難以重現往日的雄風。
亞洲金融危機當中,國際金融大鱷們忙著收割東南亞的財富,賺到了第一波錢;西方國家則揮舞著美元趁火打劫,低價從東南亞國家買走了大量的資產,賺取了第二波的利潤。
然而卻沒有人注意到,東盟國家真正的搖錢樹,是他們的制造業。所謂的“亞洲四小虎”能在短時間內取得快速的經濟增長,積累到財富,也是因為他們的制造業。
對于東南亞而言,只要制造業還在,即便是在金融危機中元氣大傷,遲早也能夠恢復過來。
但是東南亞國家并沒有意識到這一點,在亞洲金融危機當中,他們的應對辦法主要是在貨幣金融領域,而忽略了對制造業的保護。
這方面韓國就做的更好,雖然韓國的大企業最終都成了外資控股,但好歹還是保住了自己的制造業。
制造業還在,就有翻盤的希望,也正是這些制造業,最終使得韓國跨進了發達國家的門檻。如果韓國沒有保住自己的制造業,或許很難沖破中等收入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