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9章 決戰時刻
有了負荷液壓傳感系統的話,以后做八噸以內的中型叉車,甚至三十噸以上的重型叉車,都能用得上。”
“其實也談不上是高科技,就技術而言,負荷液壓傳感系統的技術,實際上已經成熟了,日本的工程機械企業,也已經將這套系統用到新款的工程機械上。”陳永華開口答道。
放在后世的話,負荷液壓傳感只能算是工程機械生產企業的標配技術,甚至很多不太知名的小組裝廠,都擁有這套技術。
中國是進入到九十年代以后,才開始研究負荷液壓傳感系統,有關于負荷液壓傳感系統的論文,也是到了九十年代中期,菜開始大規模的出現在國內的有關期刊上。其中有理論方面的,也有應用方面的。
因為這套負荷液壓傳感系統技術,早就被日本的工程機械企業用在了產品上,比如大名鼎鼎的小松制作,就是比較廣泛應用負荷液壓傳感系統的企業。
李衛東知道,陳永華的建議是正確的,如果想要踏踏實實的做產品,是應該去研發負荷液壓傳感系統這種技術。
研發新技術這種事情,歷來都是個吞金獸,以當時國內的技術條件,像是負荷液壓傳感系統這種技術,上億的研發費都不一定能做的出來。
沉吟片刻后,李衛東開口問道:“陳老師,以我們現在的條件,研發負荷液壓傳感系統的話,你估計需要多少資金?”
“你值得初步成果,大致是什么程度?”李衛東又問道。
“看來想要完全掌握負荷液壓傳感系統,研發投入還真不少!”李衛東開口說道。
陳永華接著說道;“不過在工程機械領域當中,像是這種核心技術,研發的回報率還是很高的,只要把技術做出來,用個二三十年都不會被淘汰。”
工程機械的技術,使用壽命都是比較強的。就比如這個負荷液壓傳感系統,至少在李衛東重生之前那個年代,還有很多企業將其當做是產品賣點。
有句話叫零割肉頭不疼,為了這個負荷液壓傳感系統技術,一年花個幾百萬,李衛東覺得還是很劃算的。
又到了發工資的時候,丁友亮望著財務遞上來的工資單,只覺得頭皮發麻。
拖拉機廠一千五百名職工,一個月就是近百萬的工資消耗,對于重型機械廠而言,這也是一筆非常沉重的負擔。
總不能指望一群打籃球的、唱美聲的和放電影的去給企業帶來利潤吧!
丁友亮有心要做改革,將拖拉機廠的業務并入到重型機械廠,人員也要拆分精簡,把所有人員打亂重新調整崗位,希望通過人事優化,來慢慢的消化掉拖拉機廠的那一千五百名職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