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7章 自主創新之路
第二代傳感器是固體傳感器,這當中就要用到半導體、電介質、磁性材料等固體原件。后來隨著集成電路的發展,還出現了集成化的傳感器。
集成化傳感器也是市場上需求最多的種類,中國只能生產中低端產品,八成的高端產品都需要依靠進口。
第三代傳感器就是所謂的智能傳感器,這種傳感器具有自診斷功能、記憶功能、多參數測量功能、聯網通信功能等。
智能傳感器的科技含量比較高,成本也高,基本上不會用于家用領域,基本上都是一些高精尖的商用或者軍工設備才會用到智能傳感器。
中國的傳感器起步比較晚,到了改革開放以后才開始發展的,“六五”計劃的時候,中科院開始研究硅材料的力敏傳感器,當時只做出了10毫米乘10毫米的硅片。
到了“七五”計劃時才解決了2英寸的硅片芯片,“九五”計劃時才做到了4英寸芯片。而與此同時西方發達國家已經開始小規模量產MEMS芯片了。
所以在當時,中國的傳感器的確落后于發達國家的,落后的程度恐怕不亞于芯片產業。也因此即便是到了清華大學這種中國最高端的學府,也無法解決李衛東所遇到的問題。
望著技術清單上的圈圈叉叉,李衛東心中估算了一番,就算是現在給莊教授大幾千萬的科研經費,所能解決的問題也十分有限。
于是李衛東開口問道;“莊教授,我大致看了一下,這上面的叉號和問號,遠比對號要多得多,也就是說很多技術問題,是無法解決的。不知道您還有沒有其他建議,幫我解決這些問題。”
莊教授想了想,開口說道:“技術研發嘛,總是一個積累的過程,而是很多時候,花錢花時間做了研發,也未必能得到想要的結果。
所以不是一直流傳著一句話嘛,叫‘造不如買’,既然我們自己做不出來,也就花錢買唄!如果可能的話,直接從國外購買成熟的技術,是最便捷,可能也是成本最低的方式。”
“我也考慮過引進國外先進技術,但是傳感器方面很多的核心技術都在美國,就算我們想買,美國企業也不愿意把技術賣給咱們。更關鍵的是還有個《瓦森納協定》。”
李衛東說著長嘆一口氣,接著道:“《瓦森納協定》中將傳感器定義為關鍵科技,并且單獨的列為一項,有關傳感器的內容更多達40多頁,有《瓦森納協定》在,我們中國的企業就很難拿到高端的傳感器技術。”
……
冷戰時期西方國家為了對社會主義國家實施禁運和貿易限制,搞了一個“巴黎統籌委員會”,也就是所謂的“巴統”。這個組織在1952年單獨成立了一個中國委員會,據說專門針對中國實行禁運的機構。
中國也沒少被巴統卡脖子,除了武器之外,像是尖端技術產品和稀有物資,也是在禁運名單當中,累計共有上萬種產品。當年中國靠著算盤去計算原子彈的參數,就是因為巴統禁止向中國出售計算機。
巴統是冷戰的產物,冷戰結束以后,蘇聯解體,而且蘇聯的各個成員國,包括俄羅斯在內,也都嘗試著倒向西方,巴統已經失去了存在的價值,于是西方國家便搞了這個《瓦森納協定》。
單就《瓦森納協定》的條款而言,其實并沒有正式的列舉被管制的國家,而且《瓦森納協定》也有一個所謂的“各國自行處理”原則,就是成員國可參照共同的管制原則和清單自行決定實施出口管制的措施和方式,自行批準本國的出口許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