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 論文(求收藏求推薦票求月票)
因為都是對照著原論文做的,只要能夠達到實驗目的,就說明寫論文的這個人很“講究”,確實具有研究成果。
要是多次重復實驗而不得,這就有可能出大問題了,這個人的實驗很可能是杜撰的,也就是這個人走了“偏門”。
這就像冀州科技大學的韓秋雨老師一樣,直接憑空出現了一種諾貝爾級別的別人無法重復重現的新技術,最終導致自己身敗名裂,簡直求榮得辱,得不償失。
沈光林就讀名校,他的老板既是研究生導師,也是博士生導師,但是他老板也不是什么開創性的研究者,而是一個標準的行業造假檢驗師,一個不折不扣的批評者。
一般發表在《自然》或者《科學》上的文章,只要花費不是特別高昂,老板都會安排手下的科研狗們進行重復實驗,實驗的目的也不是肯定,而是否定,找茬,找錯。
甚至一些原本沒有大問題但是不太嚴謹的研究成果,經過他們的輪番攻擊,幾乎依然能夠讓研究者名譽掃地甚至背負上學術不端的帽子。
科研,容不得一絲一毫的水分。
科研,攻關的費用一點都不便宜。
沈光林從來都沒有機會發揮自己的創新能力,雖然就讀的是世界頂尖名校,老師的目標卻也不是獲得學術成就,而是像狗仔卓偉一樣,靠學術“訛詐”維持生計。
來到京城大學之后,在幫助老師們翻譯修改論文的過程中,沈光林找到了往日那種熟悉的感覺。
雖然只是一篇小小的論文,但是經過沈老師的審讀,找出謬誤不要太簡單,經過他的妙筆生花之手,論文最后得以發表,也是一件令人賞心悅目之事。
畢竟,無論如何,雖然只有50塊,也是有錢拿的嘛。
沈光林的論文是用英語書寫的。
在以前,在MIT,在老板手下,沈光林就是一個純粹的論文書寫工具人,天天悶著頭寫論文,早就已經形成習慣直接用英語寫論文了,真的要他去寫中文論文反而不會寫,還是英語更簡單一些。
因此,沈光林的前三篇論文和正在寫的第四篇用的都是英語直接書寫的,讓他寫中文反而是在為難他。
先寫英語論文,再翻譯成中文發表,這是后世一些科研大牛們的騷操作。
而且他們通常先是去投遞國外期刊,要是不被看中,轉手再投遞給國內的期刊,廢物再利用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