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三一章 收獲(1)
一個學校在京城,一個學校在沙城,雖然不算太遠,但也有近兩千公里的路程呢。
讓沈光林實驗室的項目組搬遷到沙城是不可能的,雖然這里是山水洲城,偉人故里,但京城畢竟是首善之地,影響力更加廣闊。
所以,國防技術大學只能遷就沈光林實驗室的位置了。
沈光林也答應了,會設置一個全新的項目組,在中關村為項目組找尋個地方,以后,說不得計算機在京城會大有發展呢。
接下來的幾天,沈光林繼續開講座,他講的全都是基因工程和人類基因組計劃的內容。
這期間,他還專門去了農業大學一趟呢,因為這里有一位他非常佩服的人,雜交水稻之父-袁先生。
真的不要以為國內沒有轉基因水稻,像“華恢1號“和“Bt汕優63“都是國內研發的轉基因水稻品種之一。
其實,水稻轉基因技術在20世紀80年代已經有所突破了,人們通過原生質體體系將外源基因導入到水稻中,并發展了直接轉化法、PEG介導法、電激法和脂質體介導法等水稻基因轉化方法。
當然,沈光林到農業大學的重點不是推廣轉基因水稻的,他純粹就是想看一看這位為國家奉獻了一輩子的老爺子。
沈光林在農業大學也開了一堂課,講述的不是抗蟲棉,講述的是治療白血病。
在專業的人面前講他們所不熟悉的專業,這才顯得自己專業。
而且,沈光林也發現,在自己講述的過程中,自己的知識面也拓寬了,并且產生了很多新的思路呢,整個人提高了。
曾經,有位教育專家就非常提倡這種教育法,通過同學們互相之間講課,可以提高學習效率,增加成材率。
沈光林對于基因技術的理解是一方面,助手們給他準備材料和講義是另一方面,在講述的過程中得到的收獲又是一方面。
說起來,沈光林的教案,講稿,都不是沈光林自己準備的,全是他的學生,他的助手們幫他提供的,這里面不免有些謬誤,沈光林在講課的過程中發現了這些謬誤,未嘗不是一種全新的學習。
隨著講學的深入,沈光林對生物和基因的理解更加清晰起來,甚至,他對與未來的工作安排也更有想法了呢。
原來,提高真的是相互的。
就這樣,沈光林在沙城停留的整整兩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