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五章 講故事
xxx年6月,一家名叫【老虎】的貨幣基金組織向象國的貨幣體系發起了持續一個月的做空進攻。
與此同時,聯邦內部在被人稱之為“人民之鷹”的魯迪總統帶領下,對把控整個國家多處經濟命脈的財閥進行了接二連三的反壟斷控訴,而首當其沖的便是屬于李明的【康采恩】集團。
訴訟的結果很是順利,【康采恩】被拆分成了10家涵蓋各個領域的公司,這一具有特殊意義的勝利,代表著聯邦政府在反壟斷政策上的勝利,短時間內讓魯迪的支持率一度攀升到了百分之七十三。
乘勝追擊,魯迪隨即指出:壟斷的具體定義和評判標準不應該單單的以“大為原罪”,而應當按照某些領域當中,公司所占市場份額的標準來界定。
這幾乎已經是在對聯邦當中的財閥進行點名了!
五大家族以及新貴們所把控的領域當中,市場份額占有大都超過了百分之70,在這樣的背景下,反壟斷這把火頓時朝著有些控制不住的方向去發展。
就拿新貴一方背靠民政系統的志馬孝太來說,光在教育集團的覆蓋率上竟然達到了百分之九十。
于是訴訟戰爭再起,司法部在魯迪的支持和人民的呼聲下,不負眾望的對相關的公司發起反壟斷的訴訟。
只不過,這和對李明的訴訟完全不同,資本家代表憑借著龐大的財力,組建了聯邦歷史上陣容最為豪華的律師團隊。
在驚人的費用下,各類法律界的大咖介入其中,直接提出了“反壟斷”會不會被別有用心的政客當做是集權工具這一論調,打響了針對以魯迪為代表的聯邦政府第一槍。
6月的最后一周時間,魯迪的民意調查回落百分之十七,拉鋸戰正式開始。
而作為引爆聯邦政客團體和資本團體的引信,李氏家族表現出了一種整體收縮的狀態,似乎有種要將商業的重心放在國外的感覺。
聯邦內的形勢發展,李明并沒有太過于的關注,一方面是因為當前最重要的是和象國之間刺刀相見,另一方面則是國內的形式的結果大致已經明了。
不是李明有多富有前瞻性的眼光,而是在規律上運行的歷史已經告訴了他答案。
因為,說到反壟斷,繞不開洛克菲勒這個人。
美在二十世紀初由于大財團們發明了托拉斯這種組織形勢,聯合同類型的大企業共同主宰市場,產生了嚴重的社會分化,貧富差距極具拉大,大部分底層工人、小農場主、小企業主被邊緣化,從那時起便開始爆發了轟轟烈烈的反托拉斯運動。
老羅斯福便把矛頭對準了托拉斯組織的出頭鳥——控制著美國80%多石油產業的標準石油。
1912年5月15日,在經歷了6年曠日持久的訴訟之后,美國最高法院對標準石油公司壟斷案做了個了斷。法院判決將標準石油公司拆分成38個互相競爭的小公司,從此讓該公司失去了壟斷美國石油產品提煉、運輸、銷售的能力。在該判決宣判的第二天,《紐約時報》如實報道該新聞:“標準石油公司將在6個月內解體,一個時代終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