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5、宿命
某曾聽一些讀書人說仁義之主舍命以全三軍百姓,所以強敵面前投降也不為過。這話初聽好像有道理,不過前提是對方都是圣人,如果投降,他們就不殺,不搶,不劫掠,可能嗎?”
眾人搖頭,有人咬牙啟齒道,“他們放屁!十幾年前,后晉投降,遼國耶律德光兵入大梁,毫無抵抗,河南河北無數百姓慘遭劫掠,這有什么道理可講,只能見血!”
這就是武人和文人的不同,多數文人并不是沒本事,而是沒見識。
活在書里的世界,缺乏對人性的認知,對多數人來說,能搶就絕不會借,能霸占就不愿自己費時費力生產。
只是有些只讀圣賢書的人,自己抱著仁義道德,搞道德綁架也就罷了,也把敵人也想成講仁義道德的人,滿足他,不抵抗他就會也講仁義道德,放自己一馬。
簡直想屁吃......歷史上無數血淋淋的教訓都在說明一個道理,人性是經不起考驗的。
史從云見此,直接道,“諸位明白就好,這就是代價的意義,這就是我們為什么要殺人。
但所有殺戮又為世人憎恨,為文人輕視唾棄,在史書中一筆帶過,如此也將是我們這些為將者的宿命。
這些事其實我心里一開始就有數,所以你們不用多想,太過擔憂。
我不是大善人,不殺生,那還不如找個小廟出家作和尚,打什么戰呢。”
眾人哈哈大大笑起來,老爹也笑了,臉上擔憂也一掃而空。
史從云說著看向眾多遼國將校官員俘虜:“你們看這些人,他們中多數即便到這步田地,還是冷靜得跟草原上的狼一樣。
他們很像我們,我們為大周南征北戰,他們就是遼國這些年南征北戰積累下來經驗豐富,善戰知兵的將領,沒有他們,遼國的軍隊就沒了主心骨。
某不準備讓他們回去.......”
話說到這,眾人都看過來。
“大帥,全殺了嗎?”有人直接問。
“問問有沒有愿意歸順,如果云愿意的可以留著用,剩下的不要留活口。”史從云吩咐,當初衛青能夠在漠北草原不迷路,每次都直搗匈奴人聚集地,就在于他收買招降匈奴人為向導。
史從云也想要契丹人向導,以后說不定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