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4、北望
這也是當今遼國國主能夠上位的原因,上一任國主世宗耶律阮沒有察覺國內的改變,還保持游牧傳統,勞民傷財的要一意孤行舉兵南下,結果在火神淀之亂中被自己人刺殺。
其實遼世宗的死,就說明遼國國內很多人已經不認同曾經游牧民族那一套,逐漸開始漢化。
不過北方的很多契丹貴族依舊保留著曾經的傳統,所以對于他們的戰斗力,史皇帝一直沒有放松警惕,戰爭有很多意外因素,充滿偶然,短期勝負可能會被很多意外因素左右,可長期來看軍隊強不強就要看其作戰的理念和目標。
而游牧軍隊在很多時候能夠持久的保持好戰屬性,最重要的他們目標是為生存而戰,這和南方那些割據勢力有著根本的區別。
光這一點,史皇帝就覺得要派一個狠人去,最好就是李處耘那樣的。
所以在秋天,史皇帝在符太后的溫軟玉香中就想好了他心目中去北方的人,李處耘,黨進,郭進,向拱,楊繼業,慕容延釗等狠人是北面需要的。
相較之下,曹彬,郭廷謂等就不適合,他們太在乎當地百姓,會掣肘。
對南方作戰,有這些掣肘也無所謂,秦軍對他們是碾壓級別的,如果往北打,就不能這樣了,要不遺余力。
不過史從云最期待的還是遼國內部先自己鬧出點事情來,他再見縫插針,乘機出兵。
他在心里估計了一下,接手江南和吳越,實行土地改革也需要時間,他預計會是三到五年。
也就是說,他最多再等五年,他已經將數萬大軍不斷陸續往北調度,部署到河北去,如果五年之內遼國有變,他將立即乘亂出兵。
如果五年之內遼國內部沒有變化,他也要強行出兵了,因為秦軍不能久備不戰,越往后拖越對戰爭經驗豐富的秦軍不利,而且這樣龐大的軍隊長期備戰靡耗巨大。
......
總體來說,康定元年雖然沒打仗,可事情很多,二府三司的人,六部的人,兩大軍司的人,幾乎都忙得腳不沾地,但大多是勞神的事情。
從江南回來的大軍還在論功行賞,這件事估計要到年末才能結束,而原本沒有參戰的部隊,則大多都開始調往河北。
到了秋天,在河北的三關附近,秦軍已經保持了五萬禁軍,如果加上太行山以西河東的軍隊,整個北線東西加起來有八萬左右禁軍部署,如果算上地方軍隊,則僅在河北,河東,就有十多萬大軍。
大家都看得很清楚,解決了南方,史皇帝的目光看向北方。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壓力,如果北漢的國主北望,遼國只會覺得他孝順,如果曾經的周國北望,遼國或許覺得該關注一下,但也僅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