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三章 攻守
二月底,春耕大略結束,戰事突然爆發。
之前休整了大半月,卻沒有離開前線的御營后軍最先動了起來。
在吳玠的指揮下,御營后軍在保安軍與慶州北部地區,也就是延安西北側,金國、西夏、大宋三家最敏感的橫山前線交接處,投放了最少兩萬戰兵。一旦展開,卻又兵分兩路,一路順著洛水向東南方向,也就是延安府完顏活女那里推進;一路向西北方向,也就是之前靖康中被西夏奪取的定邊軍地區進發。
戰事規模放在靖康之前絕對算是一場大戰了,但放在眼下這個時節,卻是說大不大說小不小的那種。而作戰形式也注定是典型的城寨爭奪戰,主要是對多年以來宋與西夏橫山前線的那些城堡的控制進行爭奪,短時間內形成不了什么大的波瀾,也無法有什么特別震動人心的戰果。
但依然震動了所有人。
且說,大宋與大金之間是戰爭敵對國,雙方之間仇怨比海深、比山高,而且戰爭從來沒有正式停止過一天,這自不必多言。
而大宋與西夏雖然經常性達成名義上的短暫和平,但內里因為百年戰爭的緣故,也是仇怨比海深、比山高的。即便是最反戰的大宋中樞內部高層文官,除了極少數人因為厭倦了戰爭而愿意接納西夏以外,大部分人也是從一開始就將西夏視為‘叛逆’,也就是‘不合法的自我獨立’的,大家從心底就認為這個政權的誕生是不合法的。
故此,甭管是鸚鵡炸醬面還是涇渭分明,又或者是‘朕忍你很久了’,以及不打西夏就不可能取得戰馬儲備渡河作戰……總之,這次與西夏開戰,本質上也屬于大家都沒什么話可說的那種。
所以,并不是開戰本身讓所有人震動。
那么吳玠的這次攻勢的場外意義到底在哪里呢?答案是主動進攻,朝著女真人與黨項人的正規部隊,朝著大宋最強大的兩個敵人的正規軍,發起攻擊。
這一年是建炎六年,是公元1132年,而戰爭開始于七年前的1125年。
戰爭的前三年,宋軍一敗再敗,終于導致了震驚世界的靖康之變,大宋政權實際滅亡。而隨后,建炎元年(也就是靖康二年),趙宋官家作為唯一一個漏網皇族正統,在南京(商丘)登基。
彼時的大宋朝廷是一個流亡小朝廷,河北不敢去,中原不敢留,宰執與重臣們爭論最多的,乃是要去長安、南陽,還是揚州,以作落腳之地;
彼時的大宋天下是河北、河北基本淪陷,中原、關中、京東完全暴露在金軍兵鋒之下,老百姓蜂擁向南,官吏聞風棄地,淮河以北基本上進入無政府狀態,而從南到北,卻到處都是軍賊,到處都是盜匪;
彼時的大宋軍隊,是一群殘兵敗將,大貓小狗三兩只,位置最高的軍人,居然是劉光世那種貨色,而即便是公認的‘忠勇’韓世忠,也約束不住部下在行在旁嘩變作亂;
彼時的一切,歷歷在目。
而現在,趙宋居然打出去了,而且是對著女真人與西夏的正經部隊,同時發動了進攻。
有些事情是這樣的……盡管所有人心理上都早有準備,盡管大部分人都知道它本身未必就會有什么太明顯的成果,甚至相當一部分人還都知道,這么一件事情本意說不得只是佯攻或者是某種準備動作,卻還是忍不住有些激動,有些感慨,有些悵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