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八七章 對質
含蓄,是華夏人的優良傳統,但并不是這個時代科研工作者的傳統,也不是這個年代媒體人的傳統。
在風起云涌的年代里,大家看不懂你的冷嘲熱諷或者隱晦用詞,也沒時間看。
一場風吹過來了,說不準還沒等你反應過來,人就已經倒下了?
失去了關鍵的話語權,再含蓄的表達都是沒有用的。
所以,該當仁不讓的時刻,一定要大聲疾呼。
就連這個時代的詩人,寫詩也是,欲悲聞鬼叫,我哭豺狼笑。
會哭的孩子才會有糖吃嘛。
南方某刊表現的很雞賊,他們就是看到在他們發表了第一篇譴責的文章之后,沈某人等方面并沒有給反應。
于是,立刻就變本加厲了,開始寫起了署名文章。
當然,這個署名文章并不是署上了寫作者的名字,而是署的沈光林的名字。
在以前的報道中,他們表達的還相對含蓄一些,暗戳戳說的還是某知名科研工作者。
現在,他們直接署名的就是京城大學的沈光林了,教授倆字都不愿寫,就差直接破口大罵了。
含憤而發,郁積已久,積攢的怒氣和力量已經快裝不下了,遲早是要崩發出來的。
所以,在報紙上,他們開始正面硬剛了:沈光林這樣的人,簡直就不配做一名大學教授。
有才無德,不如無才。
看樣子,他們這次是真的打算撕破臉了,不準備再留下轉圜的余地。
畢竟,南方某刊也不是聽信了一面之詞,他們是做了一番調查的,證據鏈是齊全的。
在他們的記錄中,科學院魔都研究所是什么時候立的項,是在什么時候上的會,決定要從什么時候開始研發鋰電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