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章 騎步
李成愈發大怒:“如此局勢,無外乎騎兵居左右,兜住步兵并立向前而已,哪有什么軍令?便是有軍令,也只一句話……非得令,不得后退!不得私自脫離本部!”
耿堅不敢再多說,直接折身往前軍而去,而李成怒極之后,復又有些緊張,卻又看向身側二將,一個喚做徐文,一個喚做郭仲威。
其中,徐文是京東密州人(現山東日照到高密一帶),也曾割據一方,算是密州那邊的小股半獨立勢力,只是堯山戰后,天下震動,人心導向再度起了波折,如今密州早已經被張俊用拉攏、勸降的方式漸漸全盤掌握,而此人卻是個有野心的,不故密州老兄弟李逵和沂州土豪扈成的拉攏,幾乎算是一意孤行、孤身投了李成……原本他以為能接手李成手中杜彥、吳順殘余的密州兵,卻不料反而做了對方身側親衛大將。
而郭仲威則是淮上豪俠,昔日李成流浪時遇到收復的兄弟之一,乃是一開始的親衛大將。
而這二人,說來不知道是這年頭比較流行還是怎么樣,和濟南府被劉豫謀害的官軍大將關勝一樣,都綽號‘大刀’……徐文綽號徐大刀,郭仲威綽號郭大刀,兩把大刀一起管著李成部的長刀騎兵,也算是名副其實了。
平素里,李成都是拿話本里曹操身側典韋、許褚來對比的。
閑話少說,李成呵斥走耿堅,復又在自己身側兩把大刀身上一打轉,卻又猶豫了起來……原因很簡單,他想派人去前面督戰,卻不知道該用誰好。
話說,家家有本難念的經。
此時不說戰場具體情況,只說倉促建業的李成軍中,也跟歷史上混亂時期的所有新興軍閥一樣,形成了派系……而大部分派系,基本上都是圍繞著外來與本地的地域之爭而劃分的。
李成本人是河北人,靖康大亂,他自河北南下,然后在淮上饒了一圈,最后為時勢所迫,落腳在京東,在京東建立了根基,所以他軍中大約可以分為河北流亡兄弟與京東本土大豪兩大派系。
其實平心而論,李成自詡梟雄,治軍拿人也都是很有一套的,對待士卒,他是士卒不吃他不吃,士卒不眠他不眠,行軍遇雨雨具不足他便是第一個淋雨之人,掌軍作戰也從來不忌憚親自上陣;對待這些首領,他平素里也能做到解衣衣之、推食食之,然后賞罰分明,公平使用。
真就是大宋和大金兩個混賬玩意,不愿意給這位機會,否則以此人水準說不得真就能捏合起一個勢力,然后成一個太祖般的人物,哪像此時躲在東京城里的某位官家,想整個世祖都難?
不過話反過來說,英雄既然要靠時勢,那如今時勢不佳,李成自然也就沒奈何……大金就是兵強馬壯,大宋就是地大人多,莫說此人了,真換個劉邦這時候空降過來,說不得也的老老實實在淮北做個地方忠義社的社頭。
同樣的道理,李成固然梟雄,但眼下局勢卻也容不得他放肆。
數月之內,先是議和風聲再起,那時候起,京東本地出身的將領、部隊便有些陰奉陽違起來;后來,議和的事情不可遮掩,金人倒也挺實在,直接開出了允許李成率部分精銳部隊北返,屆時正式授予李成世襲猛安的身份,行軍萬戶的腰牌,往德州、棣州一帶駐扎的條件……結果就是連隊伍中的河北人心都有些渙散。
天下亂了好幾年了,眼瞅著大事不能成,反而有南北并立的局勢,回家混個官身又如何?
坦誠說,那個時候,即便是李成本人都快要在大勢之下絕望了,他之前兩個月間大約就是不停在跟金人說條件,所謂希望能多保持一些獨立性、多留一些部隊、多劃分一些地盤什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