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零九十七章 信心
“為什么?”
“他昨晚后半夜哭了好久,打自己耳光,說沒臉回家見娘子,辜負了娘子的期望。”
余壽嘆了口氣道:“其實也不怪他,他當了十年的文吏,早就忘光了,如果考縣衙實務,他肯定沒有問題。”
說到這,余壽心中忽然一動,徐沛其實倒是一個非常不錯的幫手。
“時間快到了,我們快走吧!”
余壽來不及多想,便和王蒲分手,跟隨人流進了考場........
今天進士科是考策論,試卷發下來,余壽緊張地看了一眼題目,不由一怔,這題目.....
《汴梁振興之策》,這題目父親給他說過啊!還專門教他怎么寫這篇文章,從全方位分析,講了整整一夜,他一直比較湖涂,為什么父親要教他這個?
現在余壽才明白過來,父親早就知道科舉題了,所以專門教他寫這篇對策。
余壽心中砰砰直跳,父親和雍王的交易是真的了,保自己為進士,任命到家鄉尉遲縣為官。
他收斂心神,提筆寫道:“汴梁之興衰乃大勢也,非人力所能改命......”
別的考生都在絞盡腦汁想怎么發展汴梁優勢,比如開運河、興貿易等等,但余壽就看得更透,開明宗義就寫道,汴梁不可能再興盛了,汴梁是因為建都而興,同時也會廢都而衰,這是大勢,不可能再有宣和年間的興盛,那是用整個天下的財富來供養汴梁,除非雍王府遷往汴梁,否則汴梁的衰敗不可避免。
當然,衰敗也是相對的,比起金國統治時期,只要給它修養生息,它會慢慢好轉一些,百姓的生活也會改善,但這不是振興,而是衰弱到極點后的恢復。
當它恢復到正常的開封府治水平時,它的恢復就會慢慢停滯,如果是把河南路尚書行臺放在汴梁,而不是洛陽,那么汴梁的恢復還會向上漲,直到繁榮程度匹配它的政治地位,它的恢復就停止。
國都有國都的大興,路所有路所的繁盛,府治有府治的生機,如果只是為了讓它振興而不遺余力地分配資源,最終會導致大量資源浪費,所以汴梁的振興必須要有一個清醒的認識,然后是明確的計劃,然后是適當的支援,最后讓它自己造血,靠自身的能力讓它一步步恢復,絕不能揠苗助長。
余壽一口氣洋洋灑灑寫了三千字,基本上就是把父親的一套說辭照辦過來。
他對自己考中科舉第一次有了信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