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五六八章 重地
而且圣人對帝國的軍制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地方州軍的兵力編制都是極少,就是防備地方發生動-亂,即使有人起兵,也很快就能被撲滅下去。
事實上葉朝軒起兵至今已近三個月,除了徐州境內有三郡響應,大唐其他各州到現在還并無任何一州站出來支持徐州。
反倒是朝廷那邊在徐州起兵后,很快就做出了部署。
兗州、豫州和江南三州,共計五州兵馬被調動起來,兵分三路,殺入了徐州平亂。
五州營自然都是精兵強將,兗州和豫州都是抽調了五千兵馬出陣,江南三州的兵馬則是由長孫元鑫調動,兵力也在六七千人,再加上征調的民夫雜役之類,三路兵馬近三萬之眾部署在了徐州境內。
朝廷將攻打徐州的兵權交到了長孫元鑫手中,由長孫元鑫指揮調動三路兵馬。
長孫元鑫并沒有直接幾家所有兵馬殺到徐州城。
徐州兵家重地,徐州城自然是堅固無比,即使三路兵馬有近兩萬兵力,但要在短時間內打下徐州城,那也是極其困難。
而且葉朝軒動作迅速,在起兵之后,早就調集徐州境內的大批物資進入城內,物資充足。
徐州七郡之中,雖然只有三郡起兵響應,但這三郡卻都位于徐州城東部,其中廣陵、瑯琊二郡都是依海,一北一南,與徐州城形成三角之勢,這兩郡如果不能迅速拿下,非但在戰略上會讓長孫元鑫陷入被動,而且這兩郡完全有可能從海上獲取后勤物資,能夠長期支撐下去。
所以長孫元鑫領兵入境后,第一時間就作出判斷,要拿下徐州城,就必須切斷葉朝軒與其他各郡的聯系,先將葉朝軒身上的利刺拔除,等拿下三郡之后,再集中兵力攻打徐州城。
徐州城和瑯琊郡、廣陵郡形成三角之勢,三處都有兵馬,一旦有機會,都可以互相接應,所以長孫元鑫親率江南三州兵馬困住徐州城,兗州軍攻打瑯琊,豫州軍則是殺向廣寧。
徐州城內也有四五千
人馬,長孫元鑫手中其實也不過六七千眾,在兵力上并不處于絕對優勢。
他將重兵部署在徐州城東,其他各門只是派出少量游騎監視。
他的目的不是為了真的圍城,而是牽制葉朝軒,令城中兵馬不敢出城,如此兗州和豫州兩路兵馬就可以全力攻打既定目標。
實際上他的戰略十分奏效,瑯琊和廣陵的駐軍兵力太過薄弱,都沒能堅持太久,先后都被拿下,長孫元鑫得到捷報之后,令豫州軍留守部分兵馬駐守廣陵,剩下的兵馬則是北上與拿下瑯琊的兗州軍會合,折向西北,趁勢攻打三郡中最后一處的泰山郡。
他知道泰山郡被拿下只是時間問題,只要攻下泰山郡,便可調回兗州和豫州兩路兵馬,合兵一處,對徐州城發起最后的總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