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九章 江山代有新人換舊人
當徐鳳年和老和尚來到湖邊牧民營地,發現才扎下的氈帳就已經拔出,重新裝上馬車,看來又要遷徙流亡,一路牽馬緩行的龍樹僧人轉頭對徐鳳年問道:“殿下,已經是第四次動殺機了,為何次次都不出手”
徐鳳年笑呵呵道:“老方丈既然是圣僧,自然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人,不都說佛頭著糞佛不忿,與我計較什么。”
老和尚深深看了一眼這個記仇的年輕人,笑道:“殿下倒是心思活絡的真小人。不過你這要殺不殺的,也不是回事,老衲還是想請殿下一口氣出了心胸那股惡氣,也有個好聚好散。”
徐鳳年這一次沒有隱瞞,收斂起故作玩世不恭的浮躁神sè,平淡道:“殺機確實是真,殺心不敢有,怕被老方丈當chéng rén人得而誅之的魔頭,以后回到兩禪寺這座佛門圣地,隨便一口唾沫就能釘死我。我可是見識過道教大真人的心xing了,一個趙黃巢,一個趙宣素,都不是好東西,偏偏境界奇高,都說道門清靜無為,真不知如何修行出來的境界。”
老和尚輕聲感慨道:“這兩位龍虎山大真人啊,說到底還是都沒能放下那個姓氏,也怪不得他們岔入了一條旁門左道。就像老衲,這些年也總是經常守不住本心。不求執著,本身執著,如何能解老衲當上主持以后,沒能想通許多事情,想來想去,實在沒辦法,就去數不勝數的道教典籍里一探究竟,最后覺得似乎道德經第二十四章里的道法自然四個字,分量最重。后來徒弟說要明心見xing,自證菩提。老衲也覺得很好,老衲與首座師兄當年爭辯的兩副偈子,徒弟西游萬里歸來,只說了八字評語:美則美矣,了則未了。師兄點頭稱是,隨后圓寂。還有儒教先賢所言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真是把道理說盡了。此行北莽,注定是要銷毀世人眼中所謂的佛陀境界。”
徐鳳年皺眉道:“跌境”
老和尚笑著點了點頭,“是放下。”
徐鳳年搖頭道:“我不懂白衣僧人提出的頓悟和立地成佛。”
老和尚笑道:“老衲也不怎么懂得打機鋒,否則這時候與殿下說些讓人似懂非懂的佛語,才應景。”
徐鳳年無奈道:“老方丈這會兒總算有些高人風范了。”
一手牽馬一手握竹葦禪杖的老和尚輕聲道:“就算這么說,老衲也不會送出兩禪丹。”
徐鳳年yu言又止。
老和尚輕聲道:“問佛不如問己。”
徐鳳年苦澀笑了笑,將那個有關徐驍而且不敢知道答案的問題放回肚子。
徐鳳年隨即自言自語道:“不管有何企圖,既然要跌境,老方丈此行怎么都算是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了。高高在上的只能是鍍金佛像和泥塑菩薩,還是老方丈這般愿意到民間俗世走動的,才是真僧人。”
老和尚默默伸入袈裟袖口,拿出一個四方小木盒,見徐鳳年一頭霧水,這位兩禪寺主持一本正經說道:“年紀大了,總是喜歡被人夸的。”
徐鳳年默默接過木盒,嘴角抽搐,無言以對。
牧民見到徐鳳年和老和尚攜伴而來,驚喜交加,驚訝的是年輕菩薩的去而復還,讓他們愧疚難耐,欣喜的是那尊佛陀再度臨世,對于多災多難的小部落而言,在心理上也是一種莫大的慰藉。
呼延觀音和阿保機一起小跑向這對高高在上的菩薩佛陀,她不知為何停下了腳步,但滿心雀躍的孩子掙脫她的手,仍是跑過去。
徐鳳年換過了衣衫,要了一囊清水和食物,就繼續往北而去。
“南北,你有沒有覺得你那株同齡桃樹枝葉有些不夠茂盛”
“師父,你別騙我去撒尿澆肥了行不被東西和師娘知道,我會被打死的”
“你都有膽量不去金頂吵架,害得師父一路顛簸幾千里,口水沒有十斤也有八斤,你就沒有愧疚”
“我等下就去做飯。”
“悟xing似乎還不太夠啊。”
“師父,你直接說該咋的吧。”
“師娘今天早上說掐指一算,最近幾天都不宜洗衣服。”
“懂了。”
“那還愣著干什么”
“不是說幫你敲背半個時辰嗎這才一炷香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