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2章 河邊(六)
見眾人火氣漸盛,李神符終于無奈的揮了揮手,“眾人所言,皆有道理,那就容本王思量一番,再做道理吧。”
同州刺史皇莆敖有些不甘,他是東宮門下,剛上任不久,早不是什么官場新人了,不應該沉不住氣,可方才被褚遂良尖酸刻薄的言語給刺激了幾下。
這會兒便有點急躁,李神符話音未落,他便緊跟著道:“大王,軍情如火,怎能……”
他這肯定是上趕著找抽了,李神符再是“好脾氣”,也不會容人如此放肆,就像前些時李破在上黨的時候一樣,上位者的尊嚴是不容冒犯的,誰要是想替他們拿主意,都得好好掂量一下。
要不然后來儒家學說中也不會加入那么多揣摩人心的內容和對禮儀越來越嚴格的規范,那是不但是教你如何做人做事,而且是在教你怎么來當官。
分寸把握的不好,官你當不成,有時可是還會有性命之憂的。
李神符仿佛漫不經心的瞅了皇莆敖一眼,卻像針扎一樣讓這位同州刺史立即垂下了頭,“都下去吧,大敵當前,還有什么可吵的?本王身為陜東道行軍總管,自有定計,再有多言其他者,軍法從事。”
眾人起身陸續離去,李神符只將馮立留了下來。
“殿下欲調兵往潼關,本無不可,但本王細思再三,頗有煩難,還請馮將軍解惑。”
馮立很沉得住氣,因為來到馮翊之前,他對此行便有所預料,調兵畢竟是大事,而且襄而且襄邑郡王李神符也非東宮門下……
這時終于跟李神符有了私下交談的機會,馮立精神不由一振,對于這位襄邑郡王做事的章法也頗為佩服。
先借眾人之口而示己意,再來說話時,便讓雙方都多了些回旋的余地,大體上的意思就是,你看吧,情形就是這般,想要調兵給你很難服眾啊,而且你這是要給我添大麻煩的,知道嗎?
馮立琢磨著其中滋味,之前產生的些許不快也就煙消云散了,此時抱拳恭謹的道:“郡王客氣了,即有事相詢,末將定知無不言言無不盡。”
李神符微微一笑道:“潼關,永豐倉,馮翊,韓城幾處,皆為東邊要害,更與京師近在咫尺,一旦有失……”
說到這里,李神符搖了搖頭,嘆息了一聲道:“將軍熟知兵事,可否告知于我,與馮翊,韓城相比,潼關可還安否?”
馮立愣了愣,那么多推脫的理由,一概不提,卻是說起了軍事韜略,讓他有些意外,可問題是,李神符所言確實是癥結所在。
一個回答不好,那頂不顧大局的帽子便會扣下來,而這頂大帽子本來是東宮這邊準備給李神符戴上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