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80章狀元
這一次的經歷對于他們中的某些人來說,是可以影響其一生的遭遇,志向不小,心性堅定的他們,會時常想起君王的訓誡,并借此來堅定自己的志向,指導自己的行為。
可對于另外一部分人來說,他們只知道,陛下對他們的文章好像不很滿意,這可能會影響到他們的仕途。
再有那根本沒有任何規劃和人生目標的,就歡喜的覺得又過了一關,終于可以做官去了。
林子大了什么鳥都有,這一點也不奇怪。
李破也不在意,這些人中間有人在十年之后年之后,嗯,二十年之后赴約,那就說明此人很有才能,可以重用一下。
而以此次科舉的過程以及參考人員的質量來看,實在夠嗆。
等過上幾年,也許才會來到人才大量涌現的時節,他琢磨著那時再放**下錄取生員的數量,也就能夠為官員隊伍補充新鮮的血液了。
他又在太極殿中待了一段時間,士子們辛辛苦苦作出來的文章,雖然不怎么樣,可他還是得看完再說。
其實這和之前的計劃已經不同,按照禮部呈上來的章程。
他要和禮部的官員當廷閱卷,然后還要找出幾篇精彩些的文章出來,和進士們做一下交流和互動,這才是真正的廷對。
可最終李破覺得不用這么浪費時間,直接以訓誡結尾,好在魏征已經準備去洛陽赴任了,不在身邊,不然又得聽其嘮叨。
這會李破把孫伏伽的文章拿了出來,把其他試卷交給禮部的人。
孫伏伽的文章自然和那些年輕的進士們不同,任職左諫義大夫的他,對科舉極為熟悉,知道朝廷之前做了哪些努力,也曉得朝廷想要取得什么樣的效果。
而身在朝中,聽到的見到的東西也是進士們難以比擬的優勢。
只是他不可能把這些都展現在文章當中,他必須得選取一個角度,這是朝臣的基本素養,進士們所欠缺的恰恰也正是這些最為基本的東西。
孫伏伽很取巧的將九品中正制和察舉制度拿出來和科舉制度做出了明確的對比。
這其實沒什么好說的,九品中正制之所以在前隋時被明確廢棄,已經證明它不再適合朝廷的運作。
在九品中正制之下,入品的貴族大姓豪門迅速腐化墮落,庶族人才涌現卻得不到重用,百姓們難以忍受上層的盤剝,生活越來越是困苦,看不到一丁點的希望,于是時不時的爆發起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