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62章變故
在這之前,他要努力盡可能的多做出一些政績來,回朝述職的時候也好說話。
所以近兩年他比照江右,大力推動大唐寶錢的使用,推行科舉之制,支持土地改革,在江左試種稻米等作物,對于嶺南的管控也加強了不少。
如此種種,其實大多是在抄李靖的作業本,可他覺得挺好,江右那邊被李靖治理的蒸蒸日上,說明人家的手段管用,他沒那么固執,非要獨樹一幟,跟李靖較個高低。
而且江左情形和江陵那邊也不太一樣,這里曾經是杜伏威的地盤,杜伏威投唐有功,被封吳王,深得陛下寵信,他便沒辦法像李靖那樣大動干戈。
所以比起江右來,他這邊偏于平穩,真要較真的話,王澤覺得自己比之李靖自己就勝在一個仁字上面。
讓他更為安心的是,與朝中詔令往來,能夠感覺到陛下對他治政江左很是滿意。
…………
時至今日,今年他要做的事情很簡單。
接受李靖送過來的倭人,趁便留下一部分,送去清理運河河道,一些倭人船工匠人還要進行再教育。
大唐的漕運正在復蘇當中,而從江都到洛陽,最便捷的就是水路。
別的地方整治漕運可以緩一緩,江左不行。
這就涉及另外一件大事,那就是造船,江左地區集中了大唐八成的船塢,當年洛陽和江都是前隋造船也最興盛的地方,如今卻只能看江左了。
造船需要各類匠工,王澤上書想要比照長安這邊建一所海事學院,其中自然有著投皇帝所好的意味。
當然了,他如果不是覺得海事學院這樣的書院中人用起來也許更方便,能解決造船匠人匱乏的問題,他也不會這么積極。
之外就是訴苦,造船需要銀錢,他那邊花用不足,想要再向朝中支用一些。
李破覺著這個問題好解決,是到商人派上用場的時候,招攬商人造船,許上些好處,畫上些大餅給他們。
商人造小船,朝廷造大船,相互補足,互為支撐,正是開拓海路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