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08章宗教
“自天竺高僧東行傳佛,至今已有數百年矣,其中難免移風易俗,兼收并蓄。
便如古之儒者,傳于孔子,孔子曾師老子,便有道德之說,又講仁義禮儀,傳諸后世,又遵法度,以工商為輔,尚權謀,講信勇。
陛下之前曾有為往圣繼絕學之說,正是切中要害,世人都言,諸子百家,至漢而絕,唯余孔孟,此言差矣,在小僧看來,不過諸家歸一,優存劣去而已。
我佛門也講諸法圓通,熔融而一,此類與儒者何異?陛下不喜佛事,怕是之前未近大德,于佛門有所誤會所致。”
巧辯之詞,卻很深刻,而且他說的一點不錯,中原的哲學講究的就是一個包容萬象,于是便有了內圣外王的表象。
這個體系走到后來,日趨保守,表現出來的就是頑固排外,可因為核心仍在,依舊能夠包容各式各樣的群體,只是不如之前那么開放了而已。
在這樣的體系指導之下,佛道皆存,法術并用,足可以保證族群和文明的延續。
別看玄奘年輕,但他出身官宦之家,入得佛門之后又游歷多年,對儒佛兩家都很了解,對儒家教派的認知非常深刻,佛學上的造詣也不用懷疑。
中原的高僧就是這么奇怪,和外面的那些有著本質上的不同,這就是玄奘所說的移風易俗。
所謂橘生于南則為橘子,生于淮北則為枳,葉徒相似,其實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異也。
…………
兩人又說了一陣,看似熱鬧,其實李破再未深入的說些什么出來,他對佛理不感興趣,玄奘說的再好,也如對牛彈琴。
李破根本不為所動,聽得一些佛經上云山霧繞的話語,就暗自直呼晦氣。
不過他對宗教的大致理解非是當世之人可比,這也讓他不會被人忽悠。
在他看來,儒家主張治世,佛門講究的是入世,道門講的則是出世,即便有相互融合之處,卻也涇渭分明,作皇帝的人,根本不用分辨,自然要選更為積極的儒家中人來治國。
那些崇信佛道的皇帝,越是虔誠,行事越是昏庸,這個道理不用跟人爭辯,是明擺著的事情。
話題不知不覺間又被他拉回到了天竺上面。
玄奘便道:“小僧四處游歷,深覺天竺佛法博大精深,可惜因戰亂之故,多有遺失,再者,天竺高僧能至中原者,不過一二,所傳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