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伏威等人估計,這是高句麗人在遼東不斷遭遇失敗,而做出的保存實力的明智之舉,可能還在等待大唐皇帝陛下的回信吧?
那么接下來,唐軍的戰術就更為簡單了,在浿水北岸與高句麗人決戰一場。
高句麗人不可能再退了,突厥人打到了鴨綠水北岸,浿水以南則有唐軍虎視眈眈,毫無疑問,高句麗已至存亡一線之時。
…………
李靖推開舷窗。
七月間的海上,從東南吹來的海風十分強勁,船隊鼓帆而行,行進速度很快,就是海浪很大,讓船體起起伏伏,很不平穩。
帶著海腥味的海風呼呼吹了進來,李靖不由精神一振。
朝廷的詔令還沒到他這里,只是意思已經非常明了,此次大軍回到百濟休整,接下來肯定便是跟高句麗一決高低了。
此戰誰能領方面大權?
不出意外的話,李靖覺得自己以滅倭之功,應該是當仁不讓的最好人選,在這種事情上,他可不會與人謙讓。
杜伏威爭不過他,這是顯而易見的事情,不然領兵征倭的人就應該是他吳王李伏威了。
能跟他李靖爭一爭的是今年剛剛登岸不久的左武衛大將軍李年以及左屯衛大將軍趙世勛兩人。
這兩位都是從龍之臣,開國公,滿身的功勛,在資歷上比李靖要強的多。
不過李靖是國丈,又是帝師,也表現出了自己的才能,誰見了他不得彎彎腰?讓他為人下屬就很不合適,誰讓人家生了個好女兒呢?
更何況李年出身三原李氏,還是他李靖的侄兒,料李年也不敢跟他這個叔父來爭搶兵權。
趙世勛……李靖沒見過,只是其人的名聲他卻聽聞已久,世之悍將也,以悍不畏死聞名于軍中。
這人出身不高,以登城之功在軍中嶄露頭角,后來成了皇帝的親軍統領,心腹之處與羅士信等人相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