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44章心眼
李破贊同的點了點頭,“與外邦相盟之初最為重要,有些事情盡可以提出來商討之后再行定奪,不用過于謹小慎微,盡可大膽一些。
省得日后厘定不清,也亦使蠻夷得寸進尺。
今時今日之局面,理由還不好尋找?既然為大唐臣妾,又要與大唐通商往來,清查其人口以及國中所有,不就是正當之舉?不然商旅去到那里,卻不能得利,還談什么通商?
關于山南以及高地的物產,看來也要仔細查詢一番,日后通商也能做到有的放矢。
還有朕要繪制那邊的山川地形,所以工部的人必須隨行,離著太遠,這不是一年兩年的事情,就由你們鴻臚寺提請吧,去跟工部商量一下,再報給朕知即可。”
高表仁欣然接了這個任務,鴻臚寺這樣的衙門,不怕任務重,就怕被閑置起來,和尚書省那邊打交道越多,越能體現出鴻臚寺的權威。
“陛下,外邦來人漸多,鴻臚寺一直在招攬人才,之前也說過,長安書院以及海事學院都有人在學外邦之言。
去年時臣與蓋祭酒商量過,幾年下來,長安書院中的人才今年應該能用得到了,陛下您看是不是允他們入仕?還是以科考遴選?”
李破有些欣慰的笑了起來,忽忽數載,人才培養上終于有了點開花結果的模樣,不光是鴻臚寺有意向從長安書院中招攬人才。
朝中各個衙門,軍中各部,也都在盯著呢。
現在各處建立的書院顯示出了些正規模樣,其潛力和活力就不是國子監之類的機構能夠比擬的了。
它和科舉制度可以說是相輔相成,互相成就的關系。
只是現在才剛哪到哪,也就是長安書院建立的年頭長些,比如說成都書院,去年的時候才剛剛建立起來,正在草創階段徘徊。
北方的洛陽書院,晉陽書院,以及山東瑯琊書院,河北魏陽書院等,少的一年多些,多的也就兩三個年頭,都還不成規模。
南邊的好一些,江陵書院是李靖在江陵任職時建立起來的,如今已經三年了,至于江都書院,丹陽書院等,也是年頭還短,只不過江南的文人要比北邊多很多,在教育資源上先天就占據了優勢。
可話說回來了,各處建立書院是朝廷的意思,之前幾乎是以詔令的形式來進行的,即便各處守臣很積極,但地方上的官吏認識不足也是有的。
加上科考也才開始了三四年,所以散布在各處的書院建設進程參差不齊,受到的重視程度也是有高有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