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3章臨戰
而他李靖本人的命運,怕是在被任命為征朝大都督那一刻起,便和此戰緊緊聯結在了一起。
勝則榮耀加身,敗了即是罪責難逃,就算有皇帝和皇后保著,估計也只能留下一條性命而已。
所以當他聽說趙世勛不待后續兵馬到來,便與高句麗人接戰消息的時候,他心里立馬咯噔了一下,有那么一瞬間,他非常后悔讓趙世勛來率領先頭大軍。
但他此時無心責怪趙世勛的浪戰之舉,只是立即傳令給劉仁軌,讓其率一萬人增援趙世勛部。
接著又傳令陳圓,蘇定方等人,讓他們不要再建造營寨,就地駐扎,如果前面趙世勛和劉仁軌敗下來,那已經建好的營寨就是唐軍首敗之后,能夠穩住局面的倚靠了。
也不愧是李靖,反應之快,臨變之穩,都是領兵將領之中首屈一指的存在,所以就算趙世勛敗了,高句麗人也只能算是小勝一場,無法對唐軍造成更大的殺傷。
有不懂的人可能會問,為何不趁著這個機會大舉進兵,援趙世勛部。
你要知道,五萬大軍一旦潰下來,敵人趁勢掩殺,很容易就會沖動援軍陣列,造成可怕的連鎖反應。
另外就是如果趙世勛部頂住了敵人的攻勢,和敵軍進入到了相持階段,唐軍后續兵馬及時趕到,急切之間其實也無法加入到其中,最多也不過是讓敵人知難而退,依托身后的營寨,穩住陣腳。
那么對敵人的殺傷就不足以影響到整個戰局。
所以說利弊之間,李靖考慮的很清楚
而此時陣前領兵的趙世勛根本沒管那么多。
換個人領兵,也許會比趙世勛聰明,可卻絕對比不上他的剛勇,趙世勛本就世勛本就是以登城,奪旗之功起家的將領。
信奉的永遠都是狹路相逢勇者勝
唐軍擺開了頗為寬闊的正面,人人披甲,前排持盾,后排持槍,刀手隱在身后,再次便是成群的弓箭手,他們將一根根箭矢插在地上,手持長弓,隨時準備進行仰射。
這就是唐軍正軍的模樣,層次分明,即便敵人大集,即將進行一場殘酷的廝殺,軍中也少有人會有畏戰之心。
和從容不迫的唐軍比起來,高句麗人的陣列便顯得參差不齊,沒有經過統一的操練,甚至沒有統一的軍服的高句麗軍旅,還不脫部落聯軍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