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93章正月
正月初的長安滿是煙火氣。
人們相互探訪,聚飲用餐,不管是平民百姓,還是貴族人家,都想著法的讓家人能夠享受一下。
大家也在積攢著熱情,準備迎接即將到來的上元佳節。
和元貞三年的時候比較相像,很多士子在元貞六年秋末的時候來到了長安,準備元貞七年的京試。
而正月里,長安最熱鬧的地方就變成了彩玉坊,士子們在那里辦起了一場接一場的文會,偶爾便會有精彩的詩文傳出,讓人贊嘆不已。
比較杰出的書畫之類的作品也不在少數。
這些都是入京趕考的士子的揚名之舉,只是比之元貞三年的時候,要規范了許多,士子們不再亂遞文章了。
大唐立國之后,在元貞三年開科取士,給想要入仕的讀書人以另外一個選擇,薦舉之制被越來越嚴格的限制在了官場內部。
白身想要入仕,通過科舉邁入官場成為了第一選擇,三年的時間,讓大部分人都明白,不通過科考進入官場,對你的仕途來說將是一件非常糟糕的事情。
舉人和進士是最基本的條件,你想像以前那樣,通過相互引薦入仕,就要做好沉于下僚的準備。
比如說在一縣之地,九品以外,皆為吏員。
縣中各曹主官就是從九品,他們以下就都是小吏了。
你以白身入仕,背景足夠強大,如今其實還是可以入品的,比如說縣中的各曹主官,可你再想成為縣中的主簿,縣丞之類,就需要付出比以前成倍的努力才行。
縣中正官也就是縣令你就不用指望了,你努力的方向應該是郡中的官職,進入郡中之后,你的升遷道路就會越發的滯澀,因為你缺了一個前提條件,沒有參加過科舉。
唐初六載,才開始第二次京試,還沒有那么嚴格的限制,只是大趨勢卻已經明顯的表現了出來。
大唐不是前隋,科舉弄的有一天沒一天的,大唐是一年一次縣試,兩年一次道試,三年一次京試。
縣試取中的是秀才,道試則為舉人,京試則為進士,這是大唐按照行政區域建立的科舉取士體系。
縣試在郡中舉行,道試在各道,京試在長安,三級制,正好與大唐的行政區域體系相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