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四六章 學習
要投稿《自然》,就得編寫一個好故事。
比如,他初始的目的是研發耐高溫材料,他想著既然陶瓷耐高溫,那把陶瓷研磨碎了,摻在油漆中能不能也耐高溫呢。
結果證明可以。
然后又想研究一下這種粉末的理化性能。
不過陶瓷成份太復雜,不好分析,他便選擇了玻璃的前身,二氧化硅。
二氧化硅這種原料簡單易得,而且性質穩定。
結果,當二氧化硅被研磨到一定程度,它的理化性質竟然發生了重大變化!
然而就一發不可收拾了。
很多材料都具有這一特性,被沈光林歸納為“納米特性。”
因此,經過“研究”,沈光林認為:當物質尺度小到一定程度時,則必須改用量子力學取代傳統力學的觀點來描述它的行為。
納米粉末中由于每一粒子組成的原子比較少,所以它表面原子處于不安定狀態,使其表面晶格震動的振幅較大,因此具有較高的表面能量,從而造成了超微粒子特有的熱性質。
當然,沈光林提前知道答案,根據答案找現象就再簡單不過了。
沈光林提了幾個方向,讓4名助手做實驗進行驗證就可以了。
這些都是體力活,沈老師做這個不符合研究者的身份。
現在,這個研究者終于空閑了下來。
手性分子在交給吳老師在做;小林誠留在扶桑一直還沒回來,沈光林的四個學生就開始了磨粉實驗生涯。
他們每天的工作就是測量某物質的理化特性,然后研磨成細粉末之后,再重新測試。
反正球磨機也用不了太多錢,大膽的磨就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