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零二章 學術爭端
他有自己的野心,他想讓自己成為第一個獲得諾獎的華夏科學家,為此,他不惜跟所有人為敵。
現階段,華夏國內值得諾獎的科研成果并不多,青蒿素都沒太多人提呢。
媒體經常報道的,真正比較有名的,大概就是人工合成的結晶牛胰島素了。
這句話的重點是“結晶”,不是牛胰島素。
第一個做出人工牛胰島素的是德國人Zahn,時間是在1963年;
第二個做到這一點的是美國人Katsoyannis,時間是1964年;
華夏科學院的科學家是在二者的基礎上成功的合成了結晶牛胰島素,他們生產出來的結晶牛胰島素活性最高,表現最好,因此引發了轟動。
但是,在一些媒體的報道中,對于這一科研成果我們卻沒有獲獎的原因大致有兩點:
一,我國由于意識形態的原因而拒絕被提名;
第二,我國由于上報人數過多而失去了得獎資格。
其實,這兩點都是站不住腳。
真實的歷史事實是:在1978年,楊震寧曾經向諾獎評委會做了該項成果的推薦,但是并沒有獲獎。
當時,國內對這件事是給與了大力配合和支持的,還是錢三強先生親自做的決定:推薦紐經義同志代表我國參加人工全合成研究工作的全體人員申請諾貝爾獎。
因此,人工合成結晶牛胰島素為什么沒有獲獎,還有一個很大的概率就是它沒有太大的“用處”。
因為,糖尿病人使用的人工胰島素是科學家利用轉基因技術生產的,他們把人類的胰島素基因植入到大腸桿菌的基因組內,讓大腸桿菌源源不斷地合成人類胰島素供我們使用。
所以,人工合成牛胰島素并么有獲得實質上的推廣,因此也沒有得到社會的廣泛認可。
沈光林不一樣,他挑選的成果全是硬通貨,都是那種拿出來就響當當,讓人覺得這樣的成果不獲獎,那是完全沒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