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0、火熱四月
更加有趣的現象是一開始這類奏疏都是地方官上的,但慢慢的就變成京官上的多了。
史皇帝不傻,明白這些地方官肯定只是轉移他注意力的,他們大多是被京城的官員指使,折疊地方官員就是想在科舉上做手腳鞭長莫及,也沒哪個本事,他們怎么會攪進來呢。
肯定就是京城的這些高官,一面想制止,一面又不敢當出頭鳥,才找人來挑起事頭,而對于地方官吏來說,想要入京,想要在仕途更上一層樓,肯定要討好京城的高官,想辦法搭上線,各有所圖,自然狼狽為奸。
是的,史皇帝在心里惡狠狠的將這種行為定性為狼狽為奸。
說白了,就是既有的官僚集團想要維護和壟斷利益。
一旦這些嚴苛的科舉法律施行下去,他們中很多人就沒法再科舉上做文章,給自家人謀取利益,很多利益都要被迫下放給那些出身平凡,但卻很有本事的人。
既得利益者是最怕公平競爭的,他們無論如何都要阻止這種公平競爭的機會,理由他們手中的大把資源,包括金錢,權力。
但金錢,權力還不是史皇帝最擔心的,因為比這些,誰比得過他一個威名赫赫的皇帝。
最怕的是輿論......
史從云仔細翻了這類型奏疏,查對了名字,發現上這些奏疏的人,不少是吏部,翰林院的人。
而且他們中不少人都是門徒眾多,學問很大的人。
國子監自不用說,翰林院就是國家級別的人才儲備庫。
這些人最可怕的地方就是用大量擁躉,說好聽點叫桃李滿天下,說難聽點就是耳目遍地,黑的都能說成白的,而在這信息技術不發達,底層教育十分有限,識字就算有文化的年代,想要蠱惑人心可太簡單了。新筆趣閣
史皇帝仔細思考著這件事,不過暫時沒有做出反應。
只是到四月中旬,國子監的學生居然也上疏,說請求他收回成命,廢除關于科舉方面的法律,還以上古明君堯舜商湯作比,希望他身為天子奉行仁德。
最牛逼的是,還在奏疏中十分義正言辭的說,他們這么做是為了天子的千秋名聲,希望他成為千古一圣君。
史從云當時差點被這些學生的愚昧無知氣笑,他們都沒腦子不想想自己制定這樣的法律是為了保護誰嗎?不就是保護他們這些學子不被有權勢的人欺凌,奪去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