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9章 少年,少年,祖國的春天
話說楊易在那個河北的小站告別了呂國兵,坐上了一趟慢車,準備去武漢,然后再轉快車去北京。去了北京,楊易還需要再轉車,經過承德,前往內蒙古的赤峰,那是平武男最后出現的位置。
有了火車站的照顧,楊易這次終于不用再擠那個沙丁罐頭一樣的車廂了,他又坐上了火車頭,很快,中午他就到了武昌。
去往北京的火車要在漢口站上車,楊易謝過了火車司機,背著大包,下了車。
武漢是華中最重要的城市,前世楊易還真沒有來過,他也不著急,準備在這個城市逛逛,說不定會遇到東方說的貴人呢?
楊易來到江邊,看著浩浩蕩蕩的長江,看著江上的船,看著不遠處的武漢長江大橋,不禁詩興大發。
他朗誦起了毛主席的著名詩歌《水調歌頭·游泳》,“才飲長沙水,又食武昌魚。萬里長江橫渡,極目楚天舒。不管風吹浪打,勝似閑庭信步,今日得寬余。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風檣動,龜蛇靜,起宏圖。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更立西江石壁,截斷巫山云雨,高峽出平湖。神女應無恙,當驚世界殊。”一個脆生生的童音接著楊易的聲音朗誦了下去。
楊易饒有興致地轉過身,看到身后站著一個穿著白襯衣,藍褲子,戴著鮮艷的紅領巾的7,8歲的男孩。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島外打魚船。一片汪洋都不見,知向誰邊?”楊易又開口了。男孩毫不猶豫地接上了,“往事越千年,魏武揮鞭,東臨碣石有遺篇。蕭瑟秋風今又是,換了人間。”這是主席的詩歌《浪淘沙·北戴河》。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楊易停住了,小男孩接下去“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毛主席的詩歌里面的東臨碣石有遺篇,說的就是曹操的這首《觀滄海》。
楊易跟男孩對著詩,想起了自己的幾個弟弟妹妹,他們很多都是八九歲,正是花一樣的年紀。
這個男孩唇紅齒白,穿著整齊,還穿著皮鞋,應該家境不錯。不過現在可不是周末,他應該去上學啊,怎么來了這江邊呢?他家大人呢?
對了幾首詩歌,楊易知道,這個小孩文學修養已經遠遠超越了同齡人。
“哈哈,小朋友,你真厲害,一個字都沒有錯!我叫秦大耳,你呢?”楊易對孩子特別喜歡,可能是因為前世,他老了老了,女兒都不愿意親近他,外孫都不給他去看。正所謂隔代親,他悄悄地去看過外孫許多次,每次去回來總帶著傷感。有時候楊易的心智是一個老人,有時候又是個少年。
“你就是秦大耳?你就是《外婆的蒼蒲灣》的作者?”小男孩歪起頭。
“呃......”楊易一時間語塞了。他“創作”的好多歌,通過海政文工團已經唱遍了全國,不過一般人聽歌總是記得誰唱的,還真很少人注意作詞作曲。
看著小男孩熱切的眼神,楊易不好掃了他的興致,就點了點頭,“算是我創作的吧。”
“真的?太好了!”小男孩沖了過來,一下拉住了楊易的手。
交談得知,這個男孩叫夏侯景全,是少年宮合唱團的,剛剛排完了《外婆的蒼蒲灣》這首歌,怪不得他對作者那么上心。
“哎呀,大耳哥哥,我還以為這首歌的作者是位老爺爺呢,沒想到是那么一位少年才俊!”夏侯一開口,就顯得有點老氣橫秋,真有趣。
在樹蔭下,楊易拿出了巧克力,這些軍用巧克力自然跟麥提莎沒法比,不過對于孩子,那還是難得的美食了。
“大耳哥哥,你來這江邊做什么?”夏侯景全問。
“我來采風啊,作為一個創作者,總不能待在家里閉門造車啊。”楊易胡亂忽悠。
“哦?那你去過哪些地方啊?”
“哦,很多地方啊,比如蒼蒲島啊,長江邊啊,大山里面啊,都去過。”楊易隨口答著。
“大耳哥哥,我有一個請求,你能夠答應我么?”
“說說看?”
“我想請你去我們的少年宮,幫我們創作一首給我們少先隊員的歌曲!”夏侯景全一點都不客氣,他精得很,這樣千載難逢的機會怎么能夠錯過?
楊易左右沒有急事,就跟他去吧,于是他們就走了幾步,來到了少年宮。
少年宮的老師聽說大作曲家來了,都是喜出望外。楊易第一次得到了幾個少先隊員的獻花,戴上了紅領巾,還給他鄭重地敬少先隊禮。
這種禮遇說實在的,楊易這兩輩子都沒有遇過,非常興奮。看著花一樣的兒童,他心花怒放。
“大耳哥哥,快,快創作!”夏侯景全今天絕對是整個少年宮最靚的仔,連忙拿來了五線譜稿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