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3、李處耘的機遇
長江上風浪平靜,周軍齊云戰船在江中穩穩當當。
這種有五層甲板,長度超過三十米的巨大戰船,在淮河中是絕對的巨無霸,不過到了長江水域,頓時又覺得顯小了。
真是人的見識還是跟著屁股走啊。
原本史從云并不準備派兵登陸南岸,只是想耀武揚威一下,嚇嚇南唐國主,畢竟金陵是南唐國都,即便在淮南陷末十幾萬大軍,但他相信整個南唐國地方富庶,沃野千里,人口超千萬,守衛金陵的部隊還是有的,而且數量應該不少,數萬兵馬絕對還有。
此時歷經漢唐的發展,全國范圍內的經濟和人口有長足的增長,史從云記得東漢末期,全國的正規部隊大約有三十九萬,如果加上地方民兵等等,五十萬左右的兵力是有的。
而周朝禁軍大約有十五萬左右,還不算地方部隊,那南唐總兵力至少二十萬絕對是有的,就算他們在淮南逃跑的,戰死的,失蹤的,從去年至今,已經接近十五萬,但包圍首都金陵的兵力絕少不了。
而他雖然水上力量如今占據壓倒性優勢,但水軍兵力畢竟有限,作戰兵力只有兩萬出頭,不敢貿然上岸作戰。
唯一準備好的軍事行動只打算利用水軍優勢,包圍肅清長江中洲島,恫嚇南唐國主。
不過昨晚李處耘劃著小船來船上找他,向他提出建議,請求給他三千精兵,他帶兵上岸,在江畔扎營。
李處耘的意思是登陸并不是為攻城略地,而是大張旗鼓登陸上岸,就地扎營固守,讓消息傳遍金陵,南唐在岸上兵力多是一回事,能不能起作用是另一回事。
南唐并不知他們虛實,不知道他們后續,不知道他們有多少兵力,絕不敢輕舉妄動。
而一旦有大股部隊登上岸邊,就會讓南唐人以為他們的軍隊可以輕而易舉渡過長江,能嚇住南唐國,意義重大。
史從云聽完就覺得很有道理??!
一旦有大股部隊踏足江南土地,即便不打也能嚇死南唐,有一就有二,他們送三千人上岸,那就會讓南唐國主覺得,大周送三萬,十萬人上岸也成。
心里越發覺得李處耘是個將才,很善于利用敵人的心理,大概和他之前在陜西一帶與折從阮抵御外族軍隊,多與各族人民打交道有關。
于是昨晚史從云就同意李處耘的提議,并委任其為前鋒帶兵登陸,還親自將自己的寶刀贈與他。
......
史從云也十分謹慎,志得意滿歸志得意滿,但他還是咨詢司超等人的意見做好安排,萬一南唐出了周瑜、黃蓋之類的人物,他豈不是曹孟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