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2、明朗
兵車是個人們熟悉又陌生的概念。
廣義上來說,軍隊中使用的各種車輛都可以歸類為兵車,在后世的現代軍隊中兵車依舊十分常見,裝甲運兵車,越野車,貨車等等。
而在千余年之前的春秋戰國時代,騎兵很少,兵車很少,多作為戰車使用,兩軍交戰時馬拉著戰車穿梭戰場,士兵在上面用戈矛砍刺敵人,還有弓箭手在上面放箭。
等到漢朝,隨著漢帝國轉變戰略,從國家層面的防守變成全面進攻之后,面對的騎兵敵人越來越多,作戰地域越來越復雜,從越南叢林,到云貴高山,朝鮮山地,戈壁草原,西域沙漠......
在各種復雜地形,大規模騎兵面前,戰車逐漸失去它的作用。
但很快,常年對匈奴作戰的將領衛青等發現車的另外一個左右,軍隊行進,大量的輜重糧草不能全靠人背馬馱。
人的體力有限,做的多吃的也多,馬的體力金貴,不少時候中國的騎兵如非戰事需要,都是行軍途中下馬步行,讓戰馬保持體力,等遇敵之后上馬開戰。
于是有輪子的車就成了最好的選擇,不僅可以節省力氣,裝載更多物資,還能用牛,驢,騾子,馬等多種牲畜來拉,大大減輕軍隊后勤補給難度,還能用別的畜牲代替馬。
而且在之后與匈奴人的戰斗中衛青發現,這些車平時運輸物資,交戰時全部署在陣地前方,固定車轅連成一片就能構筑臨時的長墻,讓對面騎兵沖不進來,能保護大陣前方的士兵,抵御騎兵沖擊。
于是兵車從春秋戰國、秦朝時期的戰車,變成運輸車和防御車。
自那以后,兵車有了不少改變和變種,比如堵門的塞門刀車,偵查用的巢車,抵御攻城方滾木礌石接近城墻的洞屋車等。
但總體的用法并沒有質的變化,依舊是衛青的路子,沿用千年,首要是為保證后勤補給,士兵的甲胄、兵器、箭矢、糧食、鋪蓋、柴刀、鍋碗等等,行軍時候可以放在兵車上,用牛或者騾子、馬等拉著走。
必要的時候,把東西卸了,推到陣前最前面就能結兵車陣。
周軍的兵車從漢朝、唐朝至今已發展千年,總體的變化并不大,兵車有兩輪,有鐵條作為加強結構,前方的擋門出兩側高,往下開。
打仗時把車轅拄在地上固定,各車之間用鐵索捆綁車轅,前方門板立起,上面有制造時工匠專門留下的卡槽,可以插上刀劍,在兩側固定長矛等。
因為是圓陣,各車之間時不時也有空隙,而這些空隙地帶拴著拉車的牛,這招是和符彥卿學的,人面對騎兵沖鋒會懼怕逃跑,可牛不會。
如此,陣地外圍就成了銅墻鐵壁,即便再厲害的的騎兵也只能繞開,試圖從縫隙中用長矛和弓箭攻擊車陣后的周軍。
可火箭擾亂了遼軍的戰術,死傷的人馬,大面積受驚的馬匹,導致遼軍亂了套,多數人根本來不及改變陣型從車陣各陣之間的空地上穿插,而是直直沖向車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