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3章 河邊(七)
當然了,這和李元吉當年頭頂上那一連串嚇人的頭銜肯定沒法相比,可親衛大都督……沒多少實權不假,卻有參劾群臣功過之權,比御史可是要強勁多了,因為他能直接跟皇帝說小話。
李世民對這個打不死的小強也很無奈,李淵還特意在他入宮稟事的時候,叮囑了他一番,并將李元吉叫來,當面給李世民認錯。
李世民這會也是有些哭笑不得了,您想當個慈父,這也太晚了吧?
實際上,李淵此時也絕不會再指望他的三個兒子能兄友弟恭,和睦相處,他只是不想像文帝楊堅一般,鬧到最后,三個嫡子只剩下一個而已。
于是李世民不情愿的“原諒”了自己的弟弟,其實李世民覺得父皇做的有些婆婆媽媽,這個弟弟做錯了什么呢?他這個當哥哥的又在原諒什么?真的說的清嗎?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兄弟之間積怨已深,又有儲位這樣的東西夾在其中,哪里有重歸于好的可能?除非是不要命了……
李世民郁悶的了幾天,重新開始張羅建起了秦王府學士館,廣攬賢才入幕府中,也開始著手準備為府中人等揚名,這揚的自然是文名了,誰都知道,太子缺武功,秦王缺文治,于是太子爭功于潼關,秦王埋頭做起了文章。
兩兄弟這勁兒較的是緊鑼密鼓,誰也不敢松懈。
而借著潼關大勝的東風,一些人開始頻繁走動,東進洛陽的聲音一下便大了起來。
只是沒兩天,潼關消息傳來,李建成那里鬧出了紕漏,李定安過河了,一戰之下,幾乎不費吹灰之力,便將李建成堵在了潼關。
于是,與王世充一戰,除了損兵折將之外,就得了些河南降軍,消息傳開,長安城中的人們一片訝然,進軍東都的聲音頓時戛然而止。
作為尚書令,李世民幾乎都顧不上幸災樂禍,在得到消息那一刻立即入宮見駕,那一次沒人知道父子兩人說了什么,只是隱約聽到傳聞,皇帝和秦王吵的很厲害。
七月間,長安終于稍稍安靜了下來,李定安的名字已如魔咒般強行塞進了長安群臣的腦海,不管是朝議還是私下里的談論,都再也離不開這個名字了。
皇帝詔令在有條不紊的傳下,犒賞潼關有功將士,招河南降將入長安覲見,降軍各部歸于太子統轄,如此種種,再次顯示出皇帝維護太子的決心。
和李元吉屢屢逃脫懲罰不同,這是一個可以讓人接受的結果,畢竟太子有破王世充之功在先,也沒什么人在事后質疑太子戰略上的失策。
太子李建成多年經營的政治底蘊在這個時候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戰略局面的持續惡化也沒有歸咎于太子的跡象。
可對東宮來說,傷害也是顯而易見的,之后皇帝顧問軍事,總有秦王在側,也就是說,潼關戰事過后,秦王更受倚重了。
隨之,太子請求增兵潼關的奏疏被駁回,李淵傳詔潼關,令潼關守軍不得輕動。
這其實是一句廢話,可卻變相的顯示出了皇帝對太子的不滿……
(阿草來三亞玩幾天,更新可能會受到影響,如果斷更,請大家諒解一下,阿草和家人在這里過個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