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6章京試
由此大家就都知道,攻伐高句麗的戰事即將開始了。
這次沒什么人再來相勸,因為時機和節奏把握的剛剛好,之前和突厥定下了盟約,而突利汗阿史那多聞今年去攻打遼東了。
這個時節正是攻打高句麗的良機。
之前朝臣談高句麗色變還是因為楊廣的前車之鑒,如今即有戰機,自然不能輕易放過,有些人也只是覺得,要是再等上兩年就好了,主要是考慮到要看看突厥的動靜。
………………
冬天里,李破又召禮部的人開起了小朝會。
明年科舉要進行京試,一切都要準備好,不能弄的像鄉弄的像鄉試那么亂糟糟的,還點名讓虞世南晉尚書丞,由中書侍郎劉政會,尚書丞虞世南,門下侍郎杜楚客共同主持京試,再由禮部尚書李綱親自把總。
而且明年不會開啟殿試,什么狀元之類的就算了,只有選出來的各科進士。
也就是說,大唐初年這次科考,最終產生的只有兩種,一個是舉人,一個是進士,不論舉人還是進士都可出仕得官。
雖然少了很多的儀式感,但優容之處實非后來人可比,主要還是有鑒于各處官員缺職很多,朝廷正是用人之際而行的策略。
另外就是科舉方興,各種環節還待琢磨,粗略之處在所難免,加之總需要給些優惠政策,吸引讀書人來參加科舉,為之后鋪平道路。
總體上其實都在按照李破的設想來,他治政也有很多年了,節奏上不存在任何問題,腦海中設想的科舉要分好幾級,對官員進行嚴格篩選,但按照實際情況,肯定不能一步到位。
人們常說治大國如烹小鮮,在這事上便體現的淋漓盡致,緩急之間,李破都考慮的很清楚,基本上不會被旁人的意見所左右。
和禮部的臣下們商討了一番,李破總結了幾條,“凡今后科舉得官者,不得當即許為正堂之職……”
臣下們一聽,當即坐直了身子,心里大致都在想,這不是前隋舊制嗎?那會即便沒有明文規定,可科舉出身的官員不得任正職之說卻已是約定俗成的規矩。
不是因為科舉官才能不堪所致,大家也不怕他們亂來,主要是因為科舉官受到了貴族們嚴重的排擠和鄙視,明顯是在抵制朝廷選才大策。
如今陛下說來是什么意思?眾人都有點拿不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