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0章盛會
聽聞消息之后,士子參會的熱情極為高漲,盛會開始之時,趕考之士子幾乎全員參會,只有少數人因為膽子小,或是被家人攔住,沒有參與其中。
此次文人雅集,由禮部召集,吏部主持,最終選定的地點還是在長安書院,頗有一些在什么地方開始,便在什么地方結束的意味。
在這件事上,朝廷博得的是無數贊譽之聲,因為朝廷的開明,出乎了很多人的意料之外,同時也讓士子們好感大增。
大唐立國才不到五個年頭,稍稍鞏固了政權,得到了天下人的普遍承認,可想要讓天下人都以唐人自居,卻還任重道遠。
此次士子趕考,南北士子的對立就是一個典型例證。
他們之間的敵意既是地域性的,也有常年割據,彼此無法取得身份共識的原因在里面。
………………
公開論辯的好處就在這里,因為朝官居多,他們對朝廷政策更為熟悉,當他們開口說話的時候,其實已經注定了他們所站的角度和偏向。
說是論辯,其實是主導一下輿論,宣揚朝廷大策,讓人們,主要是讀書人和貴族,這兩者在如今其實沒什么區別,讓他們知道朝廷推出的諸般舉措無分南北,更不是針對某一個群體。
這些舉措或許有所缺憾,但在當前戰亂剛剛結束,百姓需要休養生息的大前提之下,是必須要做的事情。
………………
這次盛會舉行了五天,后來人形容當時場面,說是群賢畢集,談古論今,唇槍舌劍,如諸子百家重現于世。
實際上,這又是讀書人夸張的說法,文會雅集上的爭論被控制在了一定的范圍之內,沒有太多的激辯。
參會的人雖都學識淵博,鼎鼎大名,可在他們參會之前其實就已明白,這不是佛家的什么無遮大會,更不是他們表達己見,暢所欲言,或者和人論個高下的場所。
他們需要做的就是為朝廷諸般國策站臺,就算政見不同,爭論上一二,也是點到為止,不會非要論個高下曲直出來。
這次再有頭鐵的士子出來說話,也只是有所請教,問題絕對不會如之前那么帶有尖銳的味道了,輕飄飄便能解答下來。
有這么多前輩大家在場坐鎮,也無人敢于聚眾哄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