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9章明君
所以說,后來人眼中的明君和當世之人所思所想是有著明顯的偏差的。
換句話說,后來人讀史,自然是只**績不論民生,但身處于當時的人們,體會到的東西可就不好說了。
如今的大唐百姓其實是比較幸運的,李破這位開國之君并沒有多少留名青史的確切追求,他心中定下的目標倒是很清晰。
唯國富民強四個字而已,這當然也是衡量一位君主是不是有所作為的標準之一,只是真的沒有開疆拓土,萬國來朝之類的字眼那么顯眼罷了。
大唐元貞五年十二月初,最后一次大朝會。
民生舉措占據了大部分的時間,朝臣們聽的昏昏欲睡,倒是最后年末賞功之事,大家才豎起了耳朵。
今年軍功之上,無疑屬于東征將士,之外零零散散,能拿到大朝會上訴說的,那都是些比較扎實的內政之功。之功。
比如說郫國公何稠,著成何氏工物一書,已得朝廷允準,明詔刊行天下。
郫國公何稠加光祿大夫,賜下的金銀綢緞那都是小事,封賜三千戶,蔭子孫六人,郫國公之爵位可傳三代,輕罪從免,重罪削兩等。
也就是說何稠的直系子孫再沒有死罪一說,當然了,你要是帶兵沖進了宮廷,事敗之后就另當別論。
其他的諸如欺男霸女,基本可以做到讓朝廷無視了。
如此重賞,在開國功臣里面也是獨一份。
何老頭還沒死呢,憑著一本何氏工物,大致上已經做到了位極人臣的地步,當然,要是他身有職位,人也年輕的話,賞賜一定不會如此之重。
也正是因為何稠已經致仕,人也年老體衰,賞賜再重,也不會有人說功無可加,賞無可賞。
而這也顯示出了朝廷的一些風向問題,注重文事,鼓勵學術,有著千金買骨的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