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8章首戰
只是這明顯有悖于兵部制定的速戰速決的戰略。
當然了,這個聽上去很嚴重,實際上則也沒什么。
當世的情況和后來不同,由于受限于通訊條件,中央制定的戰略只能服務于軍前將領,對于李靖等人而言,并沒有多少約束力。
自古以來都有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說法,說的其實就是這種情況,并不是專指軍前將領抗命不遵,進行軍事獨走的情形。
即便君王或是朝中重臣出于各種考量,對前方將士指手畫腳,通信條件也會限制他們的操作。
于是也就慢慢演變成了監軍制度,每逢大軍出征,朝廷都會在軍中設置監軍,來盡量的貫徹朝廷令諭,順便監督軍前將領。
其權力的大小大多取決于當時的政治環境以及朝廷對軍隊的把控能力等等因素。
這其中的利弊不好說,得看最終的結果,勝了什么都好說,敗了的話,難免互相推諉,留下一地雞毛。
…………
如今的唐軍倒是不虞于此,朝廷對李靖的信任是明擺著的,即便有軍法司,軍情司這樣的機構,卻在戰略戰術上給予了李靖等人留出了極大的自由發揮空間。
因為這畢竟是開國之初,作為馬上皇帝,大唐的君王對軍隊的掌控力度非同尋常,擁兵自重,或是功高蓋主之類的糟爛事情并不在李破考量之中,更何況領兵的還是他的老丈人。
所以君臣都很安心。
拿此戰來說,李靖的戰略就得到了最大力度的執行,即便眾將對此頗有微詞,卻也不到違抗軍令的程度。
趙世勛所部首戰告捷,不管這廝多有主意,李靖聞聽戰報之后,還是滿心歡喜。
這一戰不但殺傷了高句麗的有生力量,而且能夠極大的提振唐軍士氣,為之后的攻城戰做出了非常好的鋪墊。
遺憾之處在于,如果換了李靖自己領兵,他絕對不會像趙世勛這么去做,稍微示弱,把高句麗人引出來,配合陳圓等人打一場圍殲戰,豈不比現在強上許多?
只是戰爭沒有如果,高句麗人經了此戰,被唐軍迎頭痛擊之下,應該是能清晰的認識到與唐軍的差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