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55章深化
農人在田中耕作,日子過的好不好,看的是手中器具好不好用,商人們往來交易,販賣的貨物越是精巧,獲利越多。
就算是世族權貴,飽學之士,也要衣著得當,方顯不凡。
所以朕有意以工為體,以商為用,工商并舉,再行舉措卿等也不忙說話,回去好好琢磨一下,反正已到冬季,各衙輕省,想好了便上奏于朝中,各省再商議一下。
凡有助于工商之事,朕都可詔令都可詔令各道施行?!?br/>
臣下們很激動,嗯,沒那么夸張,這幾年的趨勢已經很明顯了。
皇帝治政態度非常開明,愿意接受新鮮事物,以儒治國,以農為本,工商并用已然成為大唐的基本國策。
今日殿上這個說法只是更為明確,想讓各個衙署通力合作,進行進一步的改革罷了。
至于細節之處,還是皇帝的一貫做法,先給大家吹吹風,給大家留出很大的余地和發揮的空間,實際上心里估計已經有了些主意。
之后就是讓他們各陳己見,有好的主意便會采納,給出的條陳有所錯漏也不怕,也就是擱置一邊,不來理睬而已,不用害怕被追究罪責。
皇帝之前處理國政多數是這個流程,臣下們心里有數,自然也就不會認為皇帝總是一拍腦門一會一個主意。
這用后來人眼光來看,其實就是一次全面的工業會議,是要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前奏。
按照后來人總結出來的歷史規律,優點和缺陷都十分明顯。
優點就不用說了,文明的進步最根本的是生產力的進步,生產力是什么?工業和農業就是生產力的主體,商業就是潤滑劑。
以當世的情況來看,中原文明已經初步具備了向更高階段沖刺的條件,文化認同度高,比如文字,語言,以及國家層面上的統一等等,以此為前提,能調動的國家資源就極為龐大。
再加上政治,軍事等方面的集權,對于社會生產力的進步而言,都屬于極為有利的條件。
缺點也極為明顯,當世這種封建王權下的小農經濟,在土地兼并并不嚴重的情況下,根本無法開展大規模的工業改革。
還有就是中原文明的核心,是從春秋戰國,乃至于秦漢時期形成的哲學思辨體系,工商是被壓制的階層。
無論從文明層面,還是從現實角度來說,像后來那樣轟轟烈烈的工業改革是不可能在此時實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