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44章心眼
換句話說,長安書院作為標桿,現在還沒有起到太好的帶頭作用,主要原因就在于書院建立的年頭太短,還無法培養出真正讓人眼睛一亮,可以作為典范宣傳一下,讓大家都看到的人才。
…………
所以李破只是想了想,卻還是搖頭道:“再等個一兩年吧,長安書院學制五載,當初選取生員的時候,又誰都不愿把人送進去,根基太過薄弱。
若是他們半道出師,未必能頂大用不說,那么多名師教出來的弟子,不堪重用也就罷了,若是庸碌者多,豈不壞了書院的名聲?
培育人才不在一朝一夕,十年不算少,百年不為多。
到時人才有了,天下自然而然便能興盛起來。
你們作為朝中重臣,莫要想那揠苗助長之事,眼光要放長遠些,急功近利的可辦不成什么大事。”
高表仁暗道了一聲果然如此,表面上卻做足了垂頭聽訓的姿態,他提這么一嘴可不是真為了琢磨長安書院的學生。
就像皇帝所說,長安書院中的學生都是名師所授,如此看來算是占盡了便宜,一旦入仕,將來仕途之上必然要比旁人強上許多。
這不止是名師出高徒那么簡單,而是一開始長安書院中招的那些教授們各個都是飽學之士,在文壇上有著顯赫地位的人。
這些人入書院的目的大多都是為了避禍,重新入仕是早晚的事情,比如說顏相時,蘇世長,歐陽詢等人,那都是些偽唐余孽,跑到書院避風頭去了。
待時機一到,你看一個個的不都又陸續有了官職嗎?
之后估計長安書院就算興盛起來,也很難再有這么多文壇大家入書院教授學生了。
他們教授出來的這幾茬書院學生,在仕途上也就有了便利,師生和鄉黨差不多,都是官場派系中一個重要的聯結方式。
老師占據高位,他們的學生自然也會水漲船高。
但話說回來了,這些學生還嫌稚嫩,并不算是很好的選擇,此時提起此事,高表仁其實是另有所圖。
“陛下雄才大略,不為眼前之利所惑,臣所不及也……”
馬屁是張口就來,接下來才做為難狀道:“可鴻臚寺政務漸多,四處出使,人手已是捉襟見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