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64章盟約
盟約之中重申了兩國友好之意,重新劃定了各自的疆界,在領土上,突厥做出了極大的讓步,不但還給了大唐北五原的大片草場,還將營州交還給了大唐。
大唐則向突厥做出保證,不會像前隋一樣,在兩國邊境之上故意挑起爭端,或者招收草原部族,來壯大自己的實力。
同時大唐還要交些贖金,至于贖金是什么,兩國都有在盟約中明確的寫明。
 p; 在兩國漫長的邊境線上立下界碑,不使兩國之民越界,也是唐人提出來的,得到了突厥人的贊同。
至于界碑都立在哪里,盟會上大致的商議了一下,之后還會有人來往磋商,最終對盟約進行補完。
兩國間的貿易也發生了一定的改變,放寬了不少限制,同時商定了兩國征收商稅之事。
突厥人沒有貨幣,進行商易的時候還是以物易物居多,大唐打算在這個方面幫助突厥人一把,給他們設計鑄造一些貨幣使用,以方便兩國交易。
突厥人表現出一副無可無不可的樣子,竟然還有幾個老家伙想圖省事,說是用唐人的銀錢很方便,不想自己鑄造。
這種奇葩思維讓唐臣們很是高興,記住了幾個大咧咧的突厥貴族,準備以后重賄于他們,把這事給定下來。
突厥貴族們熱衷于商業往來,存的其實都是自己享受的心思,而他們本來也是兩國通商最直接的受益者。
突厥人可沒有與民爭利這一說。
其他部族也類似,到了大唐頭一個想求得一般都是通商之便,根本原因還是在于他們的部族沒有生產能力,貴族們的生活物資極為貴乏所致。
他們其實不太明白商業往來繁盛到底意味著什么,其中又有怎樣的好處,哪里可以做些手腳。
他們眼中只看到了豐厚的回報,絲毫沒有察覺出危險。
總體上來說,大唐跟突厥定下通商的約條,現在看來還是為了讓大唐的商隊去到突厥,不用受到突厥人的過分盤剝而已。
至于商業那點本身的利益,并不足以讓大唐垂涎,所獲其實皆在商業之外。
倒是今次提到了奴隸貿易,亟需人口補充的大唐,對這個還是比較感興趣的,突厥人即將西征,也許戰俘會比較多,大唐接收一些應該不算過分吧?
而且西域那邊靠近西亞,那可是人販子遍地走的地方,大唐的商隊完全可以從中分潤上一些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