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28章商討
這人是他的老鄉,家鄉是扶風,祖籍則是太原,不用問了,太原王氏的支系血脈,家世上是不用多說的。
其人祖父南梁名將王僧辯,曾任南梁尚書令,所以他們這一支可以稱得上一聲簪纓世族,關西名門。
王珪入仕于開皇年間,倒霉在開皇末年。
楊勇,楊廣兄弟兩人爭奪儲位,王珪的叔父王頍輔左的是太子楊勇,楊勇被廢,王頍坐事流放嶺南,輾轉卻是又成了漢王楊諒的諮議參軍。
連續站錯隊伍,王頍的下場可想而知,還大大連累了族人,王珪嚇的要死,直接逃到終南山隱居了起來。
這是魏晉遺風在起作用,犯了事的貴族子弟都喜歡鬧這一出,先隱居個幾年避避風頭,等待時機再圖復起,也有養望之意。
王珪這一等就是許多年,沒辦法,只要楊廣還在,他就不敢冒頭,楊素,高颎,賀若弼那樣的名臣大將都死了,他王珪算個什么?
直到李淵率軍進了長安,有人向李淵舉薦了王珪,于是王珪走上了他叔父的老路,歷任唐王世子府諮議參軍,東宮舍人,太子中允等職,你看看,這和他叔父王頍有多像?
只不過他在潼關率軍降唐,之后在御史臺任職,元貞四年因在高慎一桉中表現出色,升任御史大夫,元貞五年御史臺改督查寺,他便領了督查寺卿之職。
他和吏部尚書王澤等人走的很近,畢竟一筆寫不出兩個王字,都是認太原為祖地的王氏中人,自然而然的便有了交往。
至于說因為舊怨想借此機會打擊當年的秦王府舊人,也許吧,李破其實更愿意相信因為高儉一事,王珪想要彌補一下,這才做的有些急躁。
王珪本人的名聲還是不錯的,只是在潼關降唐的時候,李綱,王珪等人做的有些拉胯,于是身上便有了可供人大肆指摘的污點。
只是沒有人會那么蠢,借此來攻訐于降臣罷了,畢竟你說人家背主求榮,那置當今的大唐于何地?
李破對此則沒什么成見,李世民的人用的起勁,李建成的人就不能用了?
只不過李淵主政關西的時候,兒子們斗的太厲害,留下了許多后遺癥而已。
…………
“卿等說的都很有道理,那句話說的更對,長安書院是朕建起來的,這兩年疏于理會,有些人心思不正,于是把一件好事辦的糟糕了起來,朕亦難辭其咎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