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03章取士
各個年代,科場弊桉的表現形式也不一樣。
唐初和后來辮子當家的時候可不一樣,辮子那會是腐爛到了根子上,從上到下只認銀子,王公貴戚保駕護航,官員們上下其手,考生們各顯神通,那才叫個群魔亂舞。
八股文章也成了讀書人唯一的救命稻草。
一任清知府,十萬雪花銀,可謂是無官不貪,人家讀書人當了官,就是朝銀子來的,誰也別想攔的住。
有人曾經說過,一任道臺做下來,良心擺在中間,輕松可得二三十萬,偏下的,則無可計數,最大的貪官頭,就是各個宰相,王爺,有時候連皇帝都不能免。
唐初時節,科舉確立地位的時候,人們是無法想象后來的景象的。
這個時候人們的廉恥心還比較強,比如說貴族們,他們參加科舉的時候,就算是小抄被人搜出來,也是會丟盡臉面,連帶著家族都要受累。
就別說泄露考題了。
所以元貞六年的那次道試,總共報上來的才有三十六起科場弊桉,和后來那會從上到下,作弊成風的景象根本比不得。
就算如此,朝廷也發文警告各道,以后務必睜大眼睛,不讓一只碩鼠鉆了空子,一旦查獲,盡都從重論處。
道中官員若參與其中,抓住一個殺一個,絕不留情。
所以說元貞四年那場科舉京試,竟然鬧出了泄露考題的故事,還沒找到罪魁禍首,卻是把朝中的一些人給惹毛了。
今年京試,明察暗訪的人更多,李破覺著換了自己也不會再輕舉妄動了,突破口還得放在兵部。
他娘的不是說什么五品以下官職任選嗎?兵部一定有問題……
嫌疑人其實都圈定了的,至今竇軌還在江南轉悠,他就是想看看兵部會出什么樣的幺蛾子。
…………
其實李破并不像李綱所想的那樣,對此事耿耿于懷至今,因為他已經死死握住了皇權,朝中的事情就算有些他不知道,也沒什么關系了。
三省六部的正官都是他精挑細選而來,各個衛府大將軍除了竇琮,龐玉少數幾個后來之人,其他都是他的心腹之人在統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