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2章考房
反而是許圉師報考的明政科,人數多到許圉師都感覺到有些后悔的地步。
大家都知道朝廷務實,那么想要入仕的話,明政科這個新的科目自然是廣受歡迎,競爭比之前的明經科還要激烈幾分。
今年考算科的人也不少,那些大多都是準備以后跟算盤子打交道的人。
明法科的盛況是大家都能猜到的,上次明法科進士被許為狀元就是明證,明法科考出來的人不管怎么說都會大有前途。
其他新增的科目也一如大家所料,都是和實務相關,顯然朝廷考校的絕對不是你在文章和詩詞上的造詣,而是你在實務上的才能。
以后明經,明史,明書這樣的大科,可能會越來越受冷落。
許圉師覺得這樣的趨勢對于讀書人來說并不太好,讀書人先要開蒙,開蒙階段過去之后就要進學,這個階段大家接觸到的肯定是四書五經之類的學問。
之后到了深入的階段,人們從少年也就過渡到了成年,可以從經義,史冊中體會到一些深奧的哲理了。
按照以前文人的習慣,此時大多數人都會就此深入下去,從前人的智慧中汲取營養,只有少數人會根據自己的興趣,或者是受家學影響,旁騖于其他。
正經的讀書人就會覺得這些人不成體統,少了毅力,不能在正道之上走下去,入仕之后肯定走不了太遠。
隋唐之際這種思想還不算深入,畢竟貴族子弟天生高貴,他們能走多遠可不是讀了多少書本能夠決定的了的。
比如許圉師,讀書不成的話就從軍,就算自己沒什么本事,也有他的幾位兄長照拂,等他能自立門戶了,你再瞧一瞧,你讀的書是多,可你就是升官沒人家快。
唐初就是這個樣子,許圉師覺得朝廷過于偏重于實務,并不是一個好現象,通讀經史的那些人就是比旁人懂的多,卻被朝廷如此輕視,入仕都比旁人難的話,那大家進學的時候該讀什么書呢?
拋卻經史的那些人當了官,又是一副什么樣子?知禮否?知世情否?情否?知古今否?知忠義否?
所以他……干脆的選了明政科……準備先當了官再說。
當然了,考不中進士的話他就去長安書院游學,這是進學的增強版說法,進學到一定程度,人們就會選擇游學,去增長見聞。
以他和侄兒在江右的名聲,入讀于長安書院并不算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