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0章 傾國之兵
盛京南門的德勝門外,旌旗招展,兵戈如林,皇太極站在城樓上檢閱著出征大軍。
新任正黃旗巴牙喇纛章京鰲拜站在皇太極的身后,朗聲道:“皇上,新招募的八旗甲兵都調(diào)齊了,合計滿蒙漢披甲兵兩萬五千人,跟役三萬人,包衣阿哈五萬三千人,新編烏真超哈火器步軍兩萬,炮兵一千人,朝鮮國火銃兵一千二百人。”
皇太極點了點頭,大清能調(diào)動的后備力量都在這了,加上前線的二十萬大軍,這已經(jīng)是大清所有的兵力了,勝敗在此一舉,若是輸了,對大清將是一場滅頂之災(zāi)。
不過皇太極也知道,大清的兵力看似很多,其實戰(zhàn)斗力強的只有披甲兵。
八旗制度是加強版的衛(wèi)所制,最小單位是牛錄,一般每三百戶為一牛錄,每戶出一個旗丁,父死子繼,兄亡弟代。
在八旗中,當(dāng)兵的稱為旗丁,分為披甲旗丁和未披甲旗丁,沒有當(dāng)兵的預(yù)備役稱為余丁或者閑散,他們出戰(zhàn)時一般作為跟役,地位比包衣阿哈們要高。
八旗軍中披不披甲不是看盔甲武器多少,有沒有裝備,而是看自己能力,通過層層考核才能達(dá)到披甲的地位。
滿清的男丁從十歲開始,和大明的科舉一樣,每隔三年都要舉行一次考試,達(dá)標(biāo)了就成為守兵,有軍餉,分配盔甲,再考核通過就是馬兵、巴牙喇兵。
在滿清初期的這種尚武環(huán)境中,滿洲八旗披甲兵的比例還是很高的,畢竟從十歲就開始考核,要是到二十歲還不能披甲,那就意味著這輩子沒什么前途了。
披甲兵和跟役們是有戰(zhàn)斗力,但那些新招募的包衣阿哈們就不行了,滿洲兵會讓他們充當(dāng)炮灰。
崔響站在軍陣的后方,他瘦弱的身軀上僅僅穿著一件單薄的軍衣,在大軍中顯得很是渺小。
他完全聽不到城樓上有人說話,只是前面?zhèn)鱽硪魂嚉g呼聲,他也跟著舉手歡呼叫喚兩聲,他的歡呼更多是贊嘆盛京城的雄偉。
在崔響的身邊,有著各年齡段的包衣阿哈,上至五十歲的老人,下至他這樣的少年,人人都麻木的舉著手,有氣無力的跟著叫喚。
城樓上的皇太極滿意的點了點頭,像是對自己的演講很滿意。
他淡淡問道:“遼陽那邊怎么樣了?”
鰲拜連忙道:“拜音圖大人奉命堅守,拒不出戰(zhàn),明軍也無可奈何,每日只在城外叫罵。”
皇太極冷冷一笑:“希望數(shù)日后他們還能如現(xiàn)在這般猖狂!”
皇太極下令道:“大軍開拔,沿著太子河南下,掘壕圍困明軍,斷其糧道后路,自長安堡挖掘深壕,需壕深八尺,上廣一丈二尺,下極狹窄,讓其馬不能渡,人不能登,掉落無容趾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