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2章 西征蒙古
最重要的是,在大航海時代,南京最適合作為一個擁有龐大海外帝國的朝廷所在。
只要拿下了東番和琉球,南京就可以回避海上威脅,還可以充分利用長江通道和海運運輸物資,形成強大的補給線。
至于草原上的威脅,隨著火器的發展,游牧民族只能變得熱情好客,能歌善舞。
大明要是能靠海洋歲入億兩白銀,什么威脅都不復存在。
同樣的,固國不在山河之險,朝廷要是爛到根了,定都在哪都沒用。
南京完全可以是一個進取之都,歷史上一些朝代做到,并不是地理位置的緣故,而是人為因素。
鄭和七次下西洋,其中六次是在大明定都南京時期,永樂盛世也是在南京創造的。
朱慈烺早就打算定都南京了,大明依舊實行兩京制,或者三京制,把北京和西安打造成軍事重鎮,保留六部機構,儲存戰爭資源,隨時應對北方和西北的突變,進可攻,退可守。
漠南蒙古緊挨著北京,只有收了漠南,朱慈烺才能安心定都南京,所以這仗無論如何都要打。
針對漠南蒙古的用兵,朱慈烺只動用龍武軍和八旗俘虜改編的罪軍,余者在遼東的軍隊,除茅元儀統轄的征東都護府駐軍(原遼東軍),皆班師回朝。
為了避免宋太宗高粱河之事,提高西征軍的士氣,朱慈烺宣布此戰之后大行冊封,定功臣封號!
功臣號是授予有功之臣的稱號,起源于唐代,唐玄宗開元年間,賜予部分功臣“開元功臣”之號,唐代宗時賜“寶應功臣”,唐德宗因亂逃往鳳翔,賜扈從禁軍官兵“奉天定難元從功臣”之號。
大明的功臣封號,追隨太祖朱元璋打天下的一批開國勛貴稱“開國輔運”,追隨成祖朱棣靖難者稱“奉天靖難”。
朱慈烺下旨南京禮部,提前打造“奉天翊運”功臣封號鐵券,上刻受賜人的姓名、勛勞、官爵,以安軍心。
這一次冊封,朱慈烺提前透露,至少要封三位國公,八位侯爵,十位伯爵,參與北伐的軍士皆有大量土地銀錢封賞。
這一決定公布后,立時軍心大振,特別是參與西征的龍武軍更是重新打起了精神,班師回朝的天武軍和靖武軍將士也積極請奏參與西征。
然而深入蒙古境內上千里,補給困難,朱慈烺只求速戰速決,堅持使用騎兵突擊,余者軍隊按計劃班師南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