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8章 征東都護府
隨駕的翰林院學士陳貞慧建議,都護府不應該取“征”字,最好還是仿唐朝用“安”字,安東都護府好一些,安撫邊民。
朱慈烺當即否決了,他正色道:“我大明的疆域是靠將士們打下來的,不是靠安撫送來的,征字不改,以后要改也是改成鎮字!”
沒有強大的實力做后盾,“安撫”一詞,等同于“笑話”二字!
清廷派出使團議和之時,朱慈烺正在反復權衡下一步的軍事行動。
究竟是一鼓作氣入朝滅了滿清,還是西征蒙古,將漠南徹底納入大明版圖?
朱慈烺左右為難,難以取舍,漠南蒙古降而復返,不打不行,打蒙古也相對容易一些。
以科爾沁部為首的三盟聯軍,出了長城沒折騰幾天,就被龍武軍像趕鴨子一樣趕回去了。
漠南蒙古的兵力并不多,戰斗力也不強,明軍西征蒙古困難之處主要是后勤補給,水土不服。
朱慈烺首先排除了兩線用兵的次略,以明軍的兵力和戰力,可以支持兩線作戰,但戰爭打的是后勤和物資供應,涉及到征調民役等一系列的問題。
不同區域的兩線作戰,消耗的人力物力遠比單一戰場大得多,需要設立兩個后勤供應中心,什么都需要搞兩套供應,歷史上的大明就是被兩線作戰拖垮了。
尤其是崇禎十三年和崇禎十五年這兩三年,松錦大戰抽光了九邊所有精銳,十幾萬明軍在堵在遼東打滿清,中原各省的十幾萬兵力又集結在開封府打朱仙鎮大戰,打李自成,一南一北徹底耗光了大明最后的力量。
其實在崇禎十五年時,歷史上的崇禎就已經知道大明要完蛋了,時常提到氣數二字,但他還是掙扎了兩年。
朱慈烺自認為要是自己空降到崇禎十五年兩場大戰后,也沒法救大明了,只能干瞪眼。
畢竟狠人孫傳庭已經證明了,根本玩不動,什么都遲了,后勤不繼,打個屁的仗!
即便崇禎不催促進軍,明軍遲早餓到兵變,不戰而潰。
歷史的教訓是慘痛的,任何形式的雙線作戰,朱慈烺都會盡力避免。
朱慈烺越想越頭痛,現在是六月份,冬天的后勤補給成本會更大更困難,要打就要盡快打,必須在十月份天氣寒冷之時結束用兵。